本網訊(通訊員 胡紅莉)金秋九月,是莊稼豐收的季節,也是收獲喜悅的季節。為積極響應首屆全國消費扶貧月活動,喜河鎮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以扶貧銷售店為依托、以電子商務為平臺,以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為目的,用活“線上+線下”消費模式,出真招實招,切實解決貧困群眾增產不增收、產品銷售難等突出問題,實現貧困群眾產品變商品、收成變收入,持續鞏固脫貧成果。
建平臺 拓渠道 解決銷售破難題
喜河鎮地處石泉縣南端,東依鳳凰山,屬于多山地形,山區農產品品類豐富,土雞、茶葉、雞蛋、蜂蜜等特色農產品產量高、品質好。但是目前,產品銷售成了老大難,農民群眾苦于銷路窄,農產品不好賣,外來游客卻因銷售網點少,不能買到真正的農家產品,農戶各自為營,富余農產品一時難以匯聚和出售。喜河鎮黨委經過前期調研,決定在喜河鎮設立扶貧產品代售點,由村干部集中收集農產品,并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充分發揮“電商+農產品”商業模式作用,掌握本村農產品的生長、成熟、采收、富余量等數據,暢通供銷信息,解決買賣難題。
促消費 出實招 同心協力齊幫銷
喜河鎮通過魅力喜河微信公眾號、微信群、QQ群等載體,號召黨員干部、包聯單位、社會企業等積極參與消費扶貧工作,通過購買貧困群眾農產品實現以消費促幫扶。同時,積極動員大家加入到宣傳隊伍中,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向外界宣傳貧困群眾農副產品,不僅帶頭做“消費者”,也做好“推銷員”,引導親朋好友加入到消費隊伍中,幫助貧困群眾興產業、促發展,通過“以買代幫”的方式切實解決貧困群眾農副產品銷售難題,幫助貧困戶實現脫貧增收。
擴旅游 暢通道 農副產品搭快車
土蜂蜜、花椒、包谷酒、干豇豆……等等富有農家氣息的產品比比皆是,天然無污染。喜河鎮積極探索“旅游+扶貧”新模式,開發挖掘雁山瀑布景區資源和民俗風情街傳統文化,將農產品與周圍農家樂、農家賓館、旅游商店等聯動,將游客引進來,把農產品賣出去,把景區與美食文化相結合,讓旅游消費大放異彩,吸引更多周邊游客前來游玩,讓群眾通過閑置資源入股、訂單農業生產等多種方式搭載旅游快車,走上脫貧致富之路,共享旅游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