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任國路)初夏時節,一場大雨過后,田里的莊稼煥發出耀眼的光芒,放眼望去,滿眼翠綠。石泉縣池河鎮力建村黨支部副書記付榮華照例來到川烏地里,查看川烏長勢。
“我每天都要來一次,川烏是我們第一次種,小心一點好。”川烏是力建村今年發展集體經濟的重頭戲,為實現村集體增收,力建村今年通過陜西佳朗科技生物有限公司,從漢陰、江蘇等地引進了川烏、栝樓等中藥材,揭開了集體經濟發展的序幕。
“發展集體經濟一直是我們的老大難,由于缺乏原始積累,第一桶金就成了我們的攔路虎。”說起發展集體經濟,支部書記陳向平滿臉惆悵。為幫助村發展集體經濟,池河鎮2019年全面推進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主要內容的農村“三變”改革,全面摸底農村閑置土地、房屋、林地、溝塘等,激活了農村沉睡資源,并在此基礎上組建了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13個。同時爭取財政支持,壯大集體經濟積累,2019年,池河鎮先后爭取各類扶持資金2000余萬元,注入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解決了第一桶金的問題。
池河鎮系典型山區農村,高投入低回報的傳統農業很難留住年輕人,“農村年輕人大量外流,特是農村年輕能人,由誰帶領群眾發展,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組織委員李琪說,面對這種情況,池河鎮只好把目光轉向村干部。“帶頭人不但要有發展的路子,奉獻精神也必不可少,村干部是最符合的。”2019年,池河鎮全面完成了村黨支部書記和村主任一肩挑,按照“知識化、年輕化、職業化”的要求選優配強了村支部書記,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推行村社合一,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與村“兩委”交叉任職,成功破解了無發展帶頭人的問題。同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推進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建設和“能人興村”戰略的重要任務,讓村級黨組織成為合作社的領導者、推動者和實踐者。
與池河集鎮隔河相望的五愛村自然條件優渥,且位于金蠶小鎮規劃區,傳統農業受到限制,怎么發展,看著賬戶上的扶持資金,支部書記唐繼明喜憂參半。“看著錢躺在銀行里睡大覺,誰不著急。還有我們那么多閑置的資源,不用起來不是浪費了嗎?”為此,五愛村先后召開支委會擴大會、脫貧攻堅駐村工作全體會議和村民代表大會3次,研究集體經濟發展道路。“結合五愛村今年的農旅融合示范村建設,我們最終決定用通過股份經濟合作社,將扶持資金折股量化到農戶,連同荷塘月色的土地和整理荷塘投入的勞務,由合作社整體打包入股項目經營主體,經營主體按照6%向村集體支付固定分紅,然后再按比例為村民分紅。”
“我們的13個村,可以說是各展所長,有與企業合作發展走協作共贏路子的,也有盤活資源走資源開發路子的,還有發展鄉村旅游走產業帶動路子的,目前,池河鎮已經向13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新建香李種植園1200畝、稻米種植基地100畝,車厘子產業基地50畝,中藥材基地300畝、農旅融合示范村2個,投資市場經營主體6家,2019年村集體累計獲取收益120余萬元,農戶分紅96萬元,為產業振興注入了新的動力。”池河鎮副鎮長張輝成如是說。“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探索集體經濟發展路徑,不斷創新集體經濟發展方式,助力產業興旺,從而推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