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會軍 易守云
春夏時節,中池花海,讓人陶醉。走村入戶,所見所聞,又讓人無比振奮。安置點旁,社區工廠,一號廠房加足馬力趕訂單,三號廠區加緊施工趕工期;城鎮社區百畝蜂糖李園管護抽芽,茨坪村600畝黃精藥材也已種下,東沙河村百畝稻蝦共育第一批產品上市。所到之處,處處建設擺戰場,村村發展大競賽,一場場攻堅戰役在沖鋒,一曲曲發展新歌在奏響。
社區工廠讓搬遷群眾家門口就業
一大早,家住中池集鎮安置點45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柯玉霞下樓步行3分鐘,就來到社區工廠毛絨玩具生產車間工作。“我以前一直在外面打工,現在回到家門口上班,不但掙了錢,還照顧了學生娃和老人。” 柯玉霞高興地說。
這個安置點有搬遷戶188戶589人,一開始就按照“搬前謀業、搬中興業、搬后穩業”的思路,加大產業配套和就業幫扶力度,使群眾搬遷無顧慮、上班有地方、收入有保障、生活大改善。目前,在社區工廠毛絨玩具企業上班的有46人,記件工資按月發放,最高的拿到3000多元;41戶把土地流轉給苗木花卉、林果建園經營企業,不僅有土地流轉收入,還能在企業務工,女工每天70元、男工100元,只要勤勞干,每天有錢賺;6戶通過創業扶持開起了烤魚店、水果攤、手套廠等;還有95戶勞動力通過技能培訓有組織勞務輸出,基本實現了安居又樂業。同時,中池鎮精心謀劃、精細實施移民搬遷安置點服務管理工作,成立了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物業管理中心、綜治警務中心,精心服務廣大搬遷群眾,讓他們住的安心,樂享幸福生活。
城鎮社區誓打造優質蜂糖李基地
中池集鎮一河二岸有兩座山,分別是蓮花山和老墳山。蓮花山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經營主體正按3A級景區打造水色田園綜合體,老墳山當然不甘落后,通過反復考查論證,擬分兩期建成350畝優質蜂糖李果園,主動融入綜合體,打造“中池花海魅力田園農旅融合”花果體驗園區。
去冬今春,中池鎮城鎮社區集體經濟合作社借助壯大集體經濟政策資金,發揮“四兩撥千斤”作用,按照春季有花、夏季有果思路,在老墳山流轉土地101.44畝栽植蜂糖李,統一實施整地、栽植、管護和經營,按照高標準、高規格實行“大坑大苗”,預計兩年后掛果投產,五年進入豐產,達到國土增綠、農民增收效果。
中池鎮城鎮社區還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優勢,引進能人楊興剛、陳向陽等,發展苗木花卉產業,目前已形成300余畝的規模,品種有蜂糖李、羅漢松、黃楊、金彈子、雪松、紅葉石楠等,特別是引進培育的蜂糖李,二年生“試花”樹、三年生掛果樹達70多畝,育苗30多畝。城鎮社區黨支部書記兼居委會主任陳尚典說:“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全縣苗木花卉第一村及優質蜂糖李基地。”
東沙河村蝦稻共育壯大集體經濟
脫貧看收入,收入靠產業,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根本之策,是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及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支撐。中池鎮東沙河村深悟這個道理,千方百計優環境、找資金、引能人,在了解到村上退役年輕黨員劉聲波受疫情影響未能外出時,三次上門談打算、議方案,用真情誠意和良好的項目前景把這位年輕人留了下來。商定走健康生態立體循環農業之路,山下建100畝稻蝦共育基地,山上建100畝桑園、果園,山頭搞千頭養豬廠。
東沙河村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羅聲壯感嘆到:“年輕人的執行力確實強,2月20日定下了建設方案,第二天就開工,26天蝦塘及堰渠搞好,3月蝦苗投放到位,4月栽植秧苗及果樹,5月第一批成品蝦已陸續上市。劉聲波內心受到黨性感召,加之工作需要還進入了村支委。”
羅書記的話語有一絲絲自豪。是呀,鄉村振興首先是人的振興,沒有人才回流的鄉村,談何駕馭現代農業新技術和新管理呢?無疑,東沙河村、中池鎮乃至石泉縣是有憂患意識和大局觀念的,扎扎實實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為人才搭建干事創業的平臺,蓄人才之水養發展之魚,以人才振興引領五大振興。
據悉,今年中池鎮克服疫情影響,化危為機搶抓機遇做強產業,先后精細管理密植桑園7000畝、發展中藥材1000余畝、蜂糖李600畝、訂單黑花生七彩花生500畝、訂單辣椒300畝、蝦稻共育200畝、金絲皇菊100畝,建成各類園區21個。
90后小伙茨坪村開始第三次創業
初見周文,背著一大背簍黃精種子,和30多個大叔大媽、爺爺奶奶級別的工人上山種藥材。
27歲的周文從長安大學通信工程專業畢業后做過國企白領,后決然辭職投入到脫貧攻堅一線,到全縣最偏遠鄉鎮工作,并在深度貧困村做起了支部書記,幾年下來,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大變化。村里脫貧了,周文離開了,2019年在石泉縣城辦起了教育培訓機構,想著用過來人的學習經驗,輔導服務更多學弟學妹。今年春天,疫情影響遲遲不能開課時,他沒有焦慮地等待,而是回到老家,在大山里修產業路,種起了中藥材。
邊走邊聊,周文說他從小就有一種夢想,就想把爺爺、外公及父輩們開墾的土地種出“花樣”來,隨著村里人更多外出打工土地撂荒時,這一想法越來越迫切。今年疫情期間,所有教育培訓機構停業,成就了周文的第三次創業。從3月3日至今,說干就干的他已種下600多畝黃精,栽植100多畝淫羊藿,投入達100多萬元。周文介紹,從開挖產業路到墾地種黃精,每天都有30多位村民上山勞動,為了不誤工時,兩頓飯都是做好送到山上和請來干活的大叔大媽一起吃。大叔大媽們都說,在農村很難找到干農活的90后了。
滿頭大漢到了山頂,700多畝藥材基地盡收眼底。
問周文:“你這么年輕,為什么這么拼?”
周文答:“樹挪死人挪活,敢想敢干才是年輕人。年輕的時候不去干,老了就什么都干不了了!”
看著最早種下去的黃精已長出嫩嫩的苗,周文開心地笑了,他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