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熊彬彬
見到劉道菊時,她正在給雞和豬準備食物,鮮嫩的白菜葉打碎,拌上玉米粉,食物很生態。“雞可以吃生玉米,豬吃的話要煮熟,春夏兩季給吃茍葉,冬春兩季就是白菜蘿卜”。劉道菊介紹到。
劉道菊娘家是漢陰的,后跟隨老公在熨斗鎮茨林村扎了根,文化水平不高、沒太多技能、沒很好的門路,讓上有老下有小的劉道菊一家生活比較艱辛。“四個孩子上學,只有他爸一個人去下煤窯打工,我看著急啊,孩子要上學,我走不開,孩子他爸也有塵肺病,那段日子真是難熬。”劉道菊感嘆的說道。2013年,劉道菊一家被列為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如今,劉道菊家老大老二已畢業,老三讀大學,老四在縣上讀高中,上學有補助,也回家少,隨著扶貧政策的東風吹入茨林村,少了照顧孩子重任的劉道菊準備“大展拳腳”,借助這股風好好發展產業。
2018年,獲得產業獎補資金20000元,駐村工作隊長為鼓勵她發展產業,承諾只要她養好一頭母豬就給她1000元,當年上進的劉道菊又獲得2000元補助;2019年,在石泉縣“三有”產業獎補政策激勵下,劉道菊一家獲得產業獎補8000元;2020年,劉道菊家的母豬下了三窩豬仔,良好的行情讓一家收入“開門紅”,5頭母豬、3窩豬仔,劉道菊預計收入6萬元。疫情當前,不能外出求學、就業的“男丁”齊上陣,在房背后搭建一個圈舍,專門用來養雞。劉道菊也提早買了200只雞苗。每只雞苗補助5元,自己只掏7元。
縣鎮部門給劉道菊的榮譽和她自己這幾年辛苦換來的碩果讓她自己也很欣慰。“如果不是脫貧攻堅政策的幫忙,我不知道我們一家什么時候才能買大房子,如果不是駐村工作隊的指導鼓勵,也不知道我們到底能不能把產業發展好,如果不是教育政策,我幾個孩子能不能讀得出來書。”說到這些,樂觀開朗的劉道菊紅了眼眶。 通過移民搬遷政策,劉道菊一家搬進了鎮上118平的移民安置房,加上產業發展如火如荼,人均純收入近萬元,2018年徹底摘掉貧困戶“帽子”。
從2015年起,劉道菊積極參加縣上技術指導員在村上開展的每一場養殖業培訓,虛心向技術人員學習的同時開始自己實踐,長期學習讓劉道菊有了豐厚的養殖業理論基礎,一個農民變成了“多面手”指導員。劉道菊不光自家產業發展的好,同時兼任茨林村母豬產業指導員,指導母豬繁育、養殖。
“喂母豬有訣竅,是個細致活,不能喂太肥,怕到時候生產不容易,生下來之后也要沒日沒夜的照顧,不能讓母豬把豬仔踩死,冬天用保溫箱,夏天就要人守著,不容易。”劉道菊是村上出了名的豬仔“接生婆”,接到母豬即將生產消息的時候,無論多遠、多晚,劉道菊總是第一時間趕到。去年一年,劉道菊接生母豬十幾頭,豬仔近200頭。
“你們稍坐一下,人家給我打電話說母豬最近臥著不愛動,讓我去看下,我去去就回。”疫情當前,沒阻擋住劉道菊匆忙的腳步,只要村民有技術需要,劉道菊總是第一時間趕到。
隨著雞舍主體的完工,村干部也送來了水管、圍欄支持她擴大養殖規模,2020年,看到劉道菊產業又有了新起色,村上村民紛紛跑來參觀,學習她家圈舍搭建方法,向她取“致富經”,劉道菊把自己走過的彎路一股腦說給大家,避免帶來損失。
新的一年,劉道菊決定,自己既要抓好全村生豬繁育、養殖,也要養好雞,讓新圈舍紅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