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沈沙沙)遠山如黛碧空如洗,依山公路寬闊干凈。在迎豐鎮廟梁村,摩托車、私家車在迎池公路上行駛而過。家住廟梁村二組的王業存家正準備午飯,丈夫開著車到縣城,將外出上學的女兒成萌接回家。
還有十多天就要過年了,在外求學的成萌趕著回家過年,坐上父親的車就打電話給母親和奶奶。臨近中午,成萌和父親回到家,放下行李,就急忙跑到廚房,幫著忙活起來。“今年,接上外公外婆,一家人在一起過年,到時候我給您打下手,一起做年夜飯。”成萌向母親王業存說道,一邊洗菜。
“我們那會,都是挑水燒火煮飯。以前灶臺旁邊就是個大缸,挑的水都放在那里頭。哪像現在,日子好了,廚房還安個熱水器,開啟水龍頭,就有熱水、涼水,洗菜都不凍手!”回憶切身經歷的艱苦歲月,不善言辭的父親打開了話匣。
父親成典兵記得,以前的廚房,中心是灶臺,灶臺下就放著一個吹火筒,一把火鉗,十分寒酸。用黃泥和磚頭砌成的土灶,一個灶兩口鍋,一口用來煮飯、炒菜,另一口用來煮豬食。像這樣的“標配”,農村家的廚房比比皆是。
“初中那會,家里煮飯用土灶,我最討厭做飯了。每天都要泥灶臺燒柴草 ,一日三餐煙熏火燎。冬天還強點,能取暖,但是夏天,圍著灶沿轉的滋味就不好受了,炒兩個菜,臉烤得通紅。”成萌一邊說著往事一邊把炒好的菜裝進盤子。
“現在就好啦,用煤氣灶炒菜快,不用再去生火,輕輕轉動煤氣罐開關,火力可調節,燒水做飯快得很。再也不用抱柴禾,弄得頭發、衣服上都是灰!”成萌高興地說。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小廚房也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依托好政策,以前住的土坯房拆掉了,蓋起了磚混房,并用磚頭、水泥砌起了新灶,灶臺貼上了白瓷磚,干凈、整潔、易擦拭,煮飯炒菜時,縷縷炊煙順著煙囪排到屋外。
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鄉村小廚房也實現了華麗轉身,走家入戶,家家告別了灶屋斑駁昏暗,灶臺藏污納垢,墻面被煙熏得黑漆漆,枯枝落葉散落滿地的光景。
柴米油鹽、鍋碗瓢盆,小廚房解決一日三餐,也最能體現人們的生活變化。電冰箱、電磁爐、電飯鍋、煤氣灶等現代炊具,從“稀罕物”逐步進入尋常農村百姓家,“電氣化”逐漸取代“土灶臺”……
馬上就要過年了,成萌家的廚房還留著那口灶,她說,今年的年夜飯,就用土灶鹵肉、燉湯,待家人都到齊了,再用電飯鍋煮飯,煤氣灶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