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羅興艷
“扶貧沒有啥訣竅,把貧困群眾的事當做自己的事來干,肯定能干好。”這是市委編辦政辦科科長、派駐石泉縣曾溪鎮興隆村脫貧攻堅第一書記王家華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這也是他駐村扶貧工作的真實寫照。
想方設法強硬件
“王書記,我們二組這條泥巴路,不方便的很,請你給我們想辦法硬化一下嘛!” “龍灣這一片水不夠吃,請王書記幫我們想點辦法”,“三組電力桿線嚴重老化,東倒西歪的,很危險,請王書記操心解決一下”……剛駐村走訪群眾時,王家華聽到最多就是解決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硬件”問題的訴求。
群眾的呼聲就是工作的號角。王家華立即行動起來,一方面向單位領導匯報,請領導出面與有關部門協調銜接,爭取項目資金支持;一方面及時摸清情況,召開村民會議統一認識,邀請專業人員實地踏勘論證,積極編報項目,做好前期工作。通過各方努力,二、四組2.5公里道路硬化項目順利完工,解決了76戶183人出行難問題;徐家灣、板溝、龍灣3口水窖建成投用,49戶133人安全飲水得到充分保障;三組1公里低壓電力改造完成,41戶118人群眾直接受益。群眾的煩心事得到解決,群眾也打心里認可了這名新書記。
多措并舉促增收
“興隆村陽烽合作社首批純正土蜂蜜上市了,每斤60元,歡迎采購推介……”王家華發的微信朋友圈信息,引發圈內朋友積極回應,200余斤土蜂蜜很快銷售一空。于是,他當起了免費推銷員,與六臺山、嘉晟、及時雨等公司簽訂了農產品購銷合同,積極推銷土雞、雞蛋、黃花菜、辣椒等農副產品,群眾自產的農產品在家門口就能變現,帶動了群眾增收。
興隆村山大溝深、地少坡陡,傳統種養殖產業規模小、效益不高,如何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王家華在認真研究上級文件精神的基礎上,他以“三變”改革試點村建設契機,指導成立了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將100萬元政府注資用于投資購置2處門面房,租金收益向股東分紅,第一批1.2萬元收益分紅已發放到貧困戶手中;引導陽烽生態農業合作社牽頭發展網箱養魚、林下魔芋、中蜂養殖和黃花菜集中收烘,將當年收益按股金10%比例向貧困戶股東分紅;發揮村互助資金協會作用,累計向71戶農戶發放小額貸款67.3萬元,解決了群眾發展資金短缺問題,促進了該村產業發展擴規模、提效益。
扶正祛邪塑新風
“吳代山身殘志堅,養牛3頭、養羊30只,還辦起了家庭農場,我推薦他為脫貧致富自強標兵”,“前段時間周紅家失火,幸虧付克玉、付少財、周安及時趕到,撲滅火勢,不然周紅家就完了,我提議這次他們三人上紅榜,愛心超市各積50分”…… 在王家華主持召開的先進典型推薦評議會上,群眾代表紛紛發言,然后再逐一舉手表決,確定表彰獎勵人選。
駐村以來,王家華把智志雙扶、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作為脫貧攻堅幫扶的重中之重,先后組織開展產業發展能人大戶、脫貧致富自強標兵、好媳婦好婆婆、“誠孝儉勤和”道德模范等先進典型評選表彰4次,大張旗鼓表彰獎勵各類先進112人次,并通過愛心超市對好人好事進行積分獎勵。同時,每年組織舉辦2場以上高質量的文化惠民演出,定期開展志愿服務、道德講堂等活動,弘揚了新風正氣。
傾情竭力辦實事
三組貧困戶司額海興桑養蠶,因沒有專門蠶室,蠶病頻發,效益不佳。王家華知道后,及時協調互助資金協會貸款1萬元,并邀請農技人員現場指導放線,規劃建設成60平方米標準化蠶室。同時,幫助落實產業發展獎補政策,爭取蠶室建設獎補資金1.8萬元。今年,司額海養蠶6張,僅此一項增收近萬元。
翻開王家華的工作日志,記錄了很多群眾的各類訴求和問題,并標注了跟進解決情況。同時,王家華還注重加強與市縣有關單位的對接,爭取各方支援,先后聯系爭取到紅十字會慰問大禮包30箱,廣電網絡公司價值5000元的水杯、雨傘等物資,民政部門價值1萬元的米面油和棉衣棉被,團市委童步益行公益童鞋24雙,林業部門花椒苗1500株、冰糖李1000株……這一件件實事,都無聲的印證著王家華“把貧困群眾的事當做自己的事來干”的情懷。
不知不覺,王家華已在興隆村駐扎了一年半,由于扶貧工作異常繁忙,先后50多個周末和節假日他都在村上加班。面對脫貧攻堅這份使命,他熱情不減、干勁不退,還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只要貧困群眾能脫貧,老百姓日子越過越紅火,我再苦再累都值得”。王家華的奉獻和付出,也得到了組織的認可,七一前夕,他被市委表彰為脫貧攻堅優秀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