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曹慶 胡紅莉)被譽為“絲路之源·金蠶之鄉”的石泉,是一個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較多的國家秦巴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面對一 產薄弱、二產不強、三產乏力”等實際問題,石泉縣找準“窮根子”,開對“藥方子”,大力扶持農村能人、龍頭企業、集體經濟,讓農民鼓起了“錢袋子”。
扶能人,發揮“領頭羊”作用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為深入挖掘能人在知識、技術、銷售、資金等各方面優勢,石泉縣先后出臺了能人興村戰略、“能人興村”戰略獎補辦法等政策扶持文件,擇優選拔114名能人進入村級班子,推薦選舉52名能人擔任縣鎮兩級“兩代一委”,建立1000名“鄉賢能人信息庫”, 發揮能人示范帶動作用。
2013年以前 ,在外從事礦業開采的蒲年明,因市場低迷,恰逢縣委、縣政府實施“能人興村”戰略,在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引導下毅然返鄉,結合自身專長,選擇從事肉牛養殖。目前,他經營的盛禾牧業有限公司每年出欄牛150頭,收入270余萬元,純利潤達到50萬。致富不忘鄉親,他采取“牛犢回收、利益分紅”的方式,將母牛交給貧困戶、殘疾人養殖,繁育的牛犢出售后,60%收益分給貧困戶或殘疾人,另外每年還給殘疾人4000元補助,不僅解決了40戶貧困戶和30位殘疾人的就業問題,也幫助其增收致富。同時,他還成立了石泉縣泉興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合作社成員達到109戶,年飼養量1700頭, 出欄800余頭。
蒲年明說:“我幫助殘疾人發展產業,不僅是因為他們需要幫助,我還要給那些四肢健全的“懶漢”們看,讓他們改變“等、靠、要”思想,通過自身努力,活的有尊嚴。”
扶企業,讓龍頭飛舞更高
中小企業是石泉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是占據主要經濟指標的半壁江山。
陜西天成絲業有限公司,作為石泉唯一一個從事蠶桑加工的企業。縣委、縣政府從蠶桑產業的制種、栽桑、養蠶、繅絲、副產品研發、銷售等方面提供一條龍服務,出臺獎補政策,動員各鎮積極與企業簽訂收購合同,確保企業和蠶桑產業永久生存。今年,該公司與11個鎮122個村簽訂訂單合同4825戶(其中貧困戶829戶),春夏兩季收購蠶繭142萬斤,養蠶收入2698萬元。目前,全縣的蠶桑產業發展穩定,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今年,一批基礎好、產業強、產業鏈條長、與貧困戶聯系緊密、扶貧積極性高的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現代農業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再次得到財政獎補資金,天成絲綢也被評為陜西省優秀民營企業、市助力脫貧攻堅優秀企業。
在企業扶持方面,石泉縣從招商引資入手,出臺了《石泉縣招商引資優惠扶持暫行辦法》,對招商引資的企業在用地、就業、資金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給予大量優惠政策,實行“一個招商引資項目、一套板子協調、一名縣級領導包抓、一個單位牽頭、一名科級領導負責”的全程“保姆式”“店小二”服務模式。讓企業龍頭“走出去”,舞向更廣闊的舞臺。
扶集體經濟,農村舊貌換新顏
石泉縣饒峰鎮勝利村位于縣城西北16公里,該村是一個返鄉致富能人和集體經濟帶動發展變化較大的小康村。2015年村集體經濟欠債8萬元,群眾不僅得不到收益,而且意見大、矛盾多。2017年,該村借助得天獨厚交通和生態優勢,充分利用財政扶持的200萬元資金,以“支部引領,旅游興村”為發展目標,先后成立了子午道旅游專業合作社、勝利村集體股份合作社和勝利村鄉村振興合作社,村民通過帶資入股的形式入股400余萬元,按照一邊經營一邊建設的“滾雪球”模式,先后建成一大批游樂設施,吸引游客消費,不斷壯大集體經濟。目前,該村流轉土地2100余畝、山林3000余畝,種植蜂糖梨1200畝、桑樹10萬株、紅楓樹3萬株,建成農業科技館3000平米、生態市場2000平米,集休閑觀光、體驗旅游、鄉村旅游于一體。據統計,2018年該村集體經濟已經超過4000萬元,經營性收入超過1200萬,全村農戶收益分紅資金超過60萬,農戶最高分紅資金超過2萬元。
為鼓勵集體經濟發展,石泉針對農戶產業結構單一,生產規模小、銷量差、利潤低的發展困境,逐村建立機構健全、產權明晰、管理規范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同步采取提供資金幫扶、技術支持、咨詢服務等措施,著力提升合作社、互助協會運行效能的同時大幅提升農戶發展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和組織化水平。目前,已注入財政資金8887萬元幫扶貧困村發展, 7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