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熊彬彬
石泉縣熨斗鎮麥坪村自然條件貧瘠、交通不便、山高路險、人居分散,習慣發展小、散、亂傳統農業的農戶在經濟日益騰飛的今天只能自給自足,產業不成規模、增收來源單一、發展動力匱乏等一系列原因導致了麥坪村的深度貧困,也成為石泉縣公安局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攔路虎。
近日,石泉縣商會副會長、石泉縣通達責任有限公司負責人羅小平一行6人來到麥坪村“高山”雞舍,目的只有一個:購買貧困戶的土雞。
羅小平前期來考察過一次,被土雞紅艷艷的雞冠和色澤黑亮的外觀所吸引,實地考察后對林下生態養殖模式十分認可,銷售訂單也輕松達成。
順利的背后總有不為人知的付出,這批健康生態的土雞是來麥坪村擔任工作隊員的公安局干警們夜以繼日、辛苦勞作的結果。為發揮駐村工作隊對產業的引領作用,通過外出考察、積極探索,最終確定以合作社代養的模式發展土雞養殖,這樣既可規避市場風險,為貧困戶產業發展樹立榜樣,也帶來增收。合作社人員有限、資金有限,年輕隊員主動擔起“小雞飼養員”的職責,進行技術探索,以實踐說服帶動群眾。歷時7個月的精心照料,3068只雞苗全部出欄,在羅小平拉走600余只土雞后,剩余土雞也基本銷售完畢。
“今年我們的產業目標是完成‘12151’工程,養殖1萬只土雞、管護2000畝核桃、種植1000畝烤煙、密植桑園達500畝、茄子種植100畝,以產業作為助力脫貧、穩固脫貧的有力抓手,只有看到農產品變現,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才能最大程度被激發。前期想把雞舍提供給他們,讓23戶貧困戶輪流值班養雞,結果今天你不來,明天我不來,養雞任務落到了工作隊頭上,大家吃了不少苦,我自己在雞舍都摔過好幾跤,但看到貧困戶的‘志’和‘智’都逐漸被扶起來,再辛苦也值得了。”駐村工作隊長葉曉冰說。
合作社共代養23戶貧困戶的土雞,貧困戶既能就近到合作社學習養殖技術、觀摩雞舍構造,又可獲得分紅、享受產業獎補政策。此外,集體養殖對品質嚴格把控、疾病統一防御、標準統一要求,提高了農產品的入市能力,降低銷售風險,企業幫扶、互聯網銷售、餐飲渠道拓展等一系列舉措并施,讓農產品“變現”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