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郭健 葉友意
立秋過后,走進地處偏遠的石泉縣饒峰鎮新場村,到處蔬果飄香,一片繁忙的收獲場景。與往年不同的是,現在再也不愁這些果蔬賣不出去了,因為有了農村經紀人張貽昌上門收購,市場銷售不再顯得困難。
現年60歲的張貽昌是地道的新場村人,高中畢業后返鄉務農,平時收購一些山貨拉到外面去賣。由于懂文化能吃苦,加之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候,張貽昌很快成為原黃家莊村數一數二的“萬元戶”,還被縣上掛過大紅花呢。
收購這一行,張貽昌一干就是30多年,他說:“最開始被人家稱為二道販子,有些貶義,甚至有過放棄的念頭,但很多村民種植蔬菜和水果面積小,單獨賣甚至不夠車費錢,根本不劃算,需要我們這樣的販子來牽線搭橋。”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很多人逐漸放棄土地出門務工,曾有一段時間,張貽昌被迫放棄了收購業務,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女們也勸他別再干這樣的苦差事,好好休息養老。但張貽昌不這樣認為,他覺得人要活得有追求、有氣質、有價值,而且自己是一名黨員,有責任想辦法幫助處在貧困線以下的群眾致富。
新場村地處深山,還有很多村民依靠種地為生,一些散種散養的農產品依然需要他這樣的“二道販子”來經營,才能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隨著脫貧攻堅戰役產業扶貧的號角吹響,張貽昌覺得自己的才能有了用武之地。在村黨支部的號召下,張貽昌率先成立了新場村黃家莊蔬菜專業合作社,并擔任負責人,從此成為了一名專業的“農村經紀人”。
有了組織的信任和支持,張貽昌的勁頭更足了,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他不停地奔波在蔬菜收購商和農戶之間,牽線搭橋,促進銷售,工作受到干部群眾一致認可,他還被當地群眾親切地譽為幫農致富的好“紅娘”。
康吉榮是新場村的一名貧困戶,丈夫和兒子都去了外地打工,自己在家種了1畝辣椒和陽荷姜。因為眼睛不好使,而且有中風后遺癥,滿地紅彤彤的辣椒根本無力收獲,更無法販賣。
正在康吉榮發愁的時候,縣司法局駐村第一書記張迪帶著張貽昌來到她家里,不僅在他們的見證下找到了工人摘辣椒,張貽昌還直接在地頭進行收購,這讓康吉榮很是感激。康吉榮說:“我們家的菜張老板收了好幾年了,從來沒有缺斤少兩欠過錢,他來收菜,我這個瞎子都放心。”
做好一名農村經紀人,可不僅光是收購這么簡單,還要有知識、懂經營,還能分析市場信息、對外談判、規避市場風險。新場村經濟合作形式范圍很廣,涉及果蔬、苗木、農作物、蘑菇菌類種植、購銷及網上銷售,還有農產品深加工、銷售,引進種植新技術以及開展種植管理技術咨詢服務,其中有一些對張貽昌來說還是個短板。
為了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張貽昌不斷加強各類種植技術的自學,還購買了鍛煉談判口才的書籍,同時主動積極參加縣農業部門組織的經紀人培訓,并將課間學習到的內容記在筆記本上,隨時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正是張貽昌的不斷學習和運用,促成了新場村在發展產業上與煙草公司、嘉晟農業的合作,幾乎每一戶農戶都有了能掙錢致富的主導產業。
家住新場村二組的許興平是一名穩定脫貧戶,也是黃家莊蔬菜合作社經濟成員之一。這幾年在張貽昌的悉心指導下,許興平除發展烤煙等主導產業外,還發展了辣椒、陽荷姜等種植產業,一家三口人雖然忙碌,但年終一算賬,刨去成本,人均收入達到了2萬多元。許興平說:“多虧了張老板,今年我興了2.5畝辣椒、1畝陽荷姜,最主要是張老板聯系到不愁賣,有了這些收入,我不僅脫了貧,現在還有存款啦!對他和司法局工作隊的的工作我很滿意!”
面對群眾的贊許和組織的認可,張貽昌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他說:“我是一名老黨員,雖然不能轟轟烈烈的干什么大事,但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絕對不敢忘,有困難找黨員,自己一定盡最大努力幫助群眾辦事。”
可以說,像張貽昌這樣的農村經紀人,形成了市場的互動、信息的互動和產業互動的群體示范效應。他們作為市場和農民的牽線人,信息渠道廣,更懂技術、管理和經營,是當前農村經濟發展新形勢下的急需人才。相信隨著脫貧攻堅決勝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進,像張貽昌這樣的農村經濟人,幫農致富的“紅娘”將更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