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周潔
近年來,石泉縣饒峰鎮聚力脫貧攻堅,創新工作機制,以“一點一園,一村一社”作為發展的總體思路,下足繡花功夫抓實移民安置工作,緊緊抓住產業發展的“牛鼻子”,讓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搬房不搬地,安置點留不住人,圍點建園,是讓貧困戶安心安家的根本途徑。”饒峰鎮鎮長許啟松說。
2016年,饒峰鎮以牛羊河村為示范點,率先開展搬遷安置工作,村委會旁共建樓8幢,建房92套,入住率卻只有20%。
“很多貧困戶通過移民搬遷住進安置點,但他們賴以生活的土地帶不走,有很多人又偷偷住回危房了。”時任牛羊河村支部書記的劉傳建說。
村委會及時將情況反饋給鎮黨委,在充分研究后,鎮黨委確定了圍點建造產業園的工作思路。
2017年,牛羊河村安置點前集中流轉土地30畝,打造黃花種植產業園,通過動員貧困戶分包土地,認真學習黃花種植管護技術,幫貧困戶解決了就地增收難題。
有了這個成功典型,饒峰鎮其他村合理規劃安置點建設地點,根據各村實際選擇產業,帶動貧困戶集約發展,進一步擴大產業優勢。
目前,全鎮共在8個村建立黃花產業園區8個、魔芋園區2個、烤煙園區3個,40余戶貧困戶解決了就地發展、增收致富的難題。
“有了規模化產業,還缺一個能帶領群眾參與商品市場激烈競爭的人,這個人,就是合作社帶頭人。”許啟松說。
2018年,根據鎮村實際,饒峰鎮各村每個產業園區分別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能人、園區)+貧困戶”的產業助推脫貧模式,讓農產品“生產在家,服務在社”,以市場為導向,開發出數種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使之逐步發展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完成“資源變產品、產品變商品、商品變名品、名品變品牌”的良性產業發展鏈條。
通過近3年的發展,饒峰鎮共建立種植、養殖和林果業專業合作社33個,入會農民200余人,帶動貧困戶100余戶進入產業發展體系,構建了“黨支部+能人+合作社+貧困群眾”的產業扶貧模式。
“這幾年,扶貧創新到處都在搞,在這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情勢下,黨委帶頭人要堅定自己的扶貧路徑和決心。”許啟松說,“脫貧攻堅的主體是貧困戶、是農民,要長效解決增收,必須在農業產業上想辦法。”
目前,饒峰鎮“一點一園,一村一社”產業扶貧模式已基本形成。有了成型的規模化產業,打響饒峰品牌,進軍市場搶奪發展空間的機遇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