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沈沙沙)“大家快來看看,村長兩口子要和徐世前他們比賽摘繭子了,2人對14人......”在石泉縣迎豐鎮梧桐寺村,周邊村民來到村主任蔡明勇家的院子,期待著一場力量懸殊的摘繭PK賽。
蔡明勇推出了自己的“神器”,將新購的快速摘繭機推了出來,看著一個藍色的手推機器,村民都議論開來,“就這個機器能比的贏14個摘繭老手?”“這個機子長時間工作也許還能贏14個人,10分鐘,怕是贏不了啊!”抱著質疑,周邊村民議論起來。
比賽規定時間10分鐘,以徐世前為首的14人用傳統手工摘蠶繭和蔡明勇兩口子用摘繭機摘繭進行比賽,在規定時間看雙方摘繭多取勝。比賽準備就緒,兩隊擺好方格簇、調整好最順手的姿勢,隨著記時員一聲令下,PK賽開始。
“時間到”,雙方都停止了手頭上的工作。熱心的村民主動幫忙數起方格簇,計時員高呼,“10分鐘蔡明勇兩口子機器取繭,完成方格簇67個,徐世前他們14個人,完成方格簇34個。成績顯而易見,用取繭機的蔡明勇贏了”。
通過一場人力懸殊大的摘繭比賽,一方面驗證了機器取繭的高效節本、省力、快速,又向其它蠶農推廣了用規范標準的塑框木質方格簇集約養蠶。
蠶桑產業一直作為迎豐鎮支柱產業,但由于受制于傳統落后的養殖方法,農戶的養殖規模不大且收益不高。隨著小蠶共育技術的推廣,養蠶成活率的提升,使蠶農對養蠶積極性大幅提升。但由于家家戶戶的勞力有限,尤其是摘繭期間,既費人力,又費物力。
迎豐鎮蠶桑合作社引進“林勝堂快速取繭機”,就是解決摘繭耗時耗力的問題。機器采用一體取繭裝置,輕松一踩蠶繭脫落,配套塑框木質方格蔟快速取繭,比手工取繭快20倍,每小時可取繭200-220斤,手不觸繭,繭色白凈,確保繭質,取繭保持蠶繭原樣不變形,蠶繭無凹陷變形。同時自動清理方格簇的亂絲,提高工作效率,達到省工省時,促進蠶農增收的目的。
蔡明勇是迎豐梧桐寺村的村主任又是年養蠶15張以上的養蠶大戶,快速取繭機在蔡明勇家試點,測試取繭省勞節本效益后,將在其它共育點推廣。后續,蠶農可集中取繭,現取現收,推動蠶桑產業向標準化、規模化與集約化生產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