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徐鵬) 鄉村旅游業,將旅游和扶貧相結合,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貧困群眾的穩定增收,是實現精準扶貧的有效路徑之一。位于石泉縣的后柳鎮,立足全域旅游規劃,結合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建設,邁出了旅游扶貧的鏗鏘腳步。
找準產業定位 吸引能人返鄉
后柳鎮中壩村轄3個村民小組,1個移民搬遷小區,共有307戶876人。一直以來,村民以勞務輸出和種養殖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產業分散不成規模,屬于典型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營,整村貧困發生率高達39.7%。要實現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從而改變貧窮落后面貌,明確主導產業、找準發展突破口是關鍵。中壩村依托地處AAA級景區后柳古鎮和AAAA級景區中壩大峽谷之間的區位優勢,確立了以農業為基礎、旅游業為主導的總體發展規劃思路。
鎮黨委針對農村脫貧致富“發展缺項目、關鍵缺人才”問題核心,通過項目上吸引、環境上優化、政策上激勵、行動上感召,積極動員外出能人陳國盛返鄉創業,科學規劃了中壩作坊小鎮。該項目總投資1億元,政府給予大力扶持,企業自籌4000萬,政府捆綁項目投入4000萬并幫助銀行融資2000萬;在項目爭取、土地審批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各職能部門通力配合,做好“小鎮”外圍景觀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做到了能人回得來、留得住、能壯大,有力帶動了村域經濟快速發展。
做精做強景點 打造旅游品牌
中壩作坊小鎮按國家AAAA級景區標準來定位,總體建設布局是實施“12345”工程,即修建“一湖”即中壩河攔壩成湖、“一心”即游客接待服務中心、“一點”即移民搬遷安置點;“兩場”即文化娛樂廣場和生態停車場;“三園”即農業示范體驗園、荷花鑒賞觀光園和休閑親子林果園;“四街”即陜南特色美食一條街、秦巴風情作坊一條街、民俗賓館一條街、陜南特產一條街;“五化”即綠化、凈化、美化、亮化、文化(農耕文化展示、民俗文化節目常態化演出和“茶樂”主題休閑店)。規劃建設手工茶作坊、手工豆腐作坊、傳統榨油、傳統釀酒等72行傳統行業展示體驗項目;集中體現楹聯文化、農業手工業文化、巷道文化、作坊文化,充分展示陜南特色民俗文化;增加漂流、游泳、露營、燒烤、果蔬采摘、篝火晚會等游客參與度高、趣味性強的游樂項目。
助推生產要素激活 多元收入增長
按照“中壩建景區、周邊建園區、產品供作坊”總體發展規劃,采取閑置資源入股、人才技術占股、集體經濟注資、群眾帶資入企、訂單農業生產等多種模式,將村級組織、能人企業和貧困群眾有力地鏈接為一體,既盤活刺激各類生產要素競相迸發,實現了“三變”,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又推動了能人企業發展,實現了“三方”共贏。共組織72戶農戶將閑置門店采取租賃或資產入股的方式建成了七十二作坊,年收益租金和分紅150余萬元;集體注資200萬元,年增加集體經濟積累20萬元;41戶貧困群眾帶資入企205萬元,年增加財產性收入20余萬元;流轉土地1500畝,建成茶葉、林果、蔬菜園區3個,輻射帶動周邊8個村600余戶(貧困戶168戶)發展訂單牲畜800頭、家禽10萬羽、傳統及特色種植1000余畝。600余人依托作坊小鎮景區建設實現就業創業,貧困戶年人均收入達1萬元以上。通過旅游與扶貧深度結合,發展紅利與群眾共享,實現了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目標。
實現鄉村文明新風,村域治理更優。隨著一座古色古香、文化濃厚的高顏值“小鎮”拔地而起,旅游業的蓬勃發展讓農民變居民、農村變社區、社區變景區,推動了中壩村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增添了后柳水鄉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