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 宜業 宜游
“三宜”石泉 吸引八方來客
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吳亞君 胡紅莉) 初夏,沿著210國道走進石泉縣饒峰鎮勝利村,最值得一看的當屬七彩百合的田園風光了。200余畝的各色百合隨風搖曳,彌漫著沁人心脾的香味,吸引著眾多游人觀光采摘。
近幾年,勝利村依靠區位優勢,將發展鄉村旅游與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蛻變成一個世外桃源,帶動全村村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新居靚了,風景美了,收入高了……,勝利村上演的“變形記”無疑是“三宜”石泉建設的一個縮影。
廣廈千萬間 貧者俱歡顏
石泉城小,但在這里生活的人們幸福指數一點也不比大城市的差。近年來,石泉縣委、縣政府堅持把民之所盼作為政之所為,從就業、教育、醫療、治安、脫貧等一件件具體民生實事抓起,全力打造宜居石泉,讓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更強。
尤其針對貧困群眾的安居問題,石泉縣緊抓脫貧攻堅的有利契機,在解決深度貧困上下真功夫、啃硬骨頭,堅持應搬盡搬、應改盡改,讓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告別了世代居住的土坯房,住進了安全舒適的新居。
“沒想到我還能住上樓房,今天特別高興,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還給我們送來這么多生活用品。”后柳鎮一心村貧困戶夏祥福從后柳鎮黨委書記方緒來手中接過“金鑰匙”激動地說道。去年年底,夏祥福搬進了新房,過上了干凈敞亮的新生活,和他一起搬家的還有29戶村民。
移民搬遷安居工程不僅圓了絕大多數貧困群眾一輩子的安居夢,伴隨著搬遷,避災、發展等問題也隨之得到解決。在饒峰鎮光明村,貧困戶嚴華明不僅從山上的土墻房搬進了村委會附近的安置點,今年四月他還參加了修腳師培訓,馬上就要前往江蘇就業。
為讓貧困戶實現早搬遷、早脫貧,石泉縣精準鎖定任務目標,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按照安全、實用、宜居的原則實施易地搬遷,幫助貧困戶圓脫貧安居夢。還通過實施“一點一法、一戶一策”等增收措施,創新推行移民搬遷“三精”“三全”管理模式(精準搬遷、精細管理、精確施策、產業全覆蓋、基礎設施全配套、服務管理全保障),通過以戶定業、以業定扶,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截止目前,該縣共啟動實施移民搬遷戶1.7萬戶4.7萬人,建設集中安置點(小區)150余個,其中實施貧困戶搬遷1.1萬戶3.2萬人。
創業就業興業 讓群眾告別貧困
今年一月初,陜西首家桑葉加工企業——陜西珍愛農產品加工廠正式落戶石泉,不僅將養蠶戶消耗不了的桑葉變廢為寶,增加全縣桑農的收入,還直接帶動了100余人就業;五月底,石泉縣舉行招商引資項目集中簽約儀式,現場簽約了6個招商引資項目,這些項目建成后,預計為全縣新增就業崗位760余個。
宜業,就是要讓環境優良、政策優厚、服務優化、發展優先,讓外來客商和本地創業者感覺適宜投資興業。近年來,石泉縣堅持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的理念,將政府職能轉變與優化營商環境有機結合,通過推進“放管服”改革、實施精準招商、擴大開放合作、創新金融服務等一系列措施,推進產業發展、城鄉環境等方面的轉型升級,打造宜業的城市環境,吸引了一大批招商引資項目在石泉落地,從而帶動了產業和就業。
宜業,還要讓百姓感覺適宜發展家業、產業,讓務工人員感覺適宜務工就業。為此,石泉縣委、縣政府出臺了“能人興村”戰略,通過挖掘能人在知識、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優勢,激發貧困村、貧困戶的內生動力,破解增收難題。楊衛東、尤自勇、李金斗等一大批能人返鄉創業,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石泉縣不僅為能人留路子,還為貧困戶找路子,精準實施了就業產業創業“1135”穩定增收工程,通過開發1000個左右村內“居家就業”公益性崗位、1000個左右縣內“穩定用工”崗位、組織實現3000個左右縣外“穩定務工”型崗位、組織5000戶左右貧困戶發展特色訂單種養產業,全面提升貧困群眾增收脫貧能力。
石泉縣饒峰鎮三岔河村貧困戶胡世明便是“居家就業”的受益者之一,他因照顧體弱多病的老人不能外出務工,通過村級公路管護公益性崗位,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脫貧。截至目前,已推進3527名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穩定增收,切實解決了“走不出、走不遠”的就業增收難題。
石泉十美 四方客來百姓歡
石泉縣地處秦巴山間,漢水之濱,是西部第一蠶桑產業大縣,漢代文物鎏金蠶出土于此,被譽為“金蠶之鄉、絲路之源。”縣域境內有著獨特的“山、水、洞、峽、灘、城、瀑”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中壩大峽谷、燕翔洞、漢江石泉古城先后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
除了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石泉縣還具備良好的交通區位優勢,陽安鐵路橫貫東西,210、316國道交匯于縣城,十天高速、西漢高速途經于此。近年來,石泉縣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為契機,以打造“秦巴水鄉,石泉十美”文化旅游品牌為核心,推進全域旅游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緊密結合、相互促進,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收獲到旅游帶來的“紅利”,旅游扶貧效果顯著。
在后柳鎮,大部分農家樂、餐館業主都與貧困戶簽訂了種養及收購合同,業主獲得生態健康、綠色有機食材,貧困戶不愁銷售,拓寬了增收渠道。
在熨斗鎮,木竹山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黨委政府+國有公司+合作企業/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組織體系,打造了“瓦子溝烏骨雞”、“熨斗白菜”、“長嶺有機大米”、“中河黑豬”等本地原生態農副產品,受到眾多游客青睞。
石泉縣還通過采取旅游景區建設帶動脫貧一批、旅游扶貧試點村建設帶動脫貧一批、旅游土特產生產銷售帶動脫貧一批的精準扶貧模式,促進了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旅游離不開“吃、住、行、游、購、娛”,隨著后柳鎮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返鄉能人李金斗瞅準了商機,從游客“購”的方面動腦筋,做起了特色農副產品的銷售生意。從剛開始的小攤位到成立自己的食品加工廠,他不僅生意越做越紅火,將干洋芋片、干竹筍、干豇豆、豆腐乳、豆瓣醬等土特產賣到全國各地,還帶動了全鎮68戶貧困戶增收。
生意好做了,東西好賣了,越來越多的石泉人守著青山綠水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2017年,石泉全年接待游客478萬人次,同比增長16.83%,旅游綜合收入30.68億元,同比增長38.07%。
在春潮涌動的石泉大地,勤勞的石泉人民正以“實干興邦”的勞動精神繼續譜寫著脫貧攻堅新篇章,“三宜”石泉的美好愿望正在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