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沈沙沙)“隨著蠶繭價格的上漲,迎豐今年養蠶的大戶增加了不少,很多貧困戶去年都開始忙著擴大桑園,修建蠶室。立夏后雨水又足,桑園的桑葉長勢特別好,今天發放小蠶,僅這一批次,紅花坪合作社小蠶共育點就發放了200多張小蠶,看勢頭,今年有望突破2200張啊!”紅花坪蠶桑合作社理事長胡州說道。
5月15日,太陽還沒有升起來,石泉縣迎豐鎮紅花坪村蠶桑合作社便將202張小蠶共育蠶種裝車,對應蠶農預定的數目,挨家挨戶送蠶種。家離合作社近的農戶,采摘完桑葉,就早早過來排隊等候蠶種發放。
蠶桑產業作為迎豐鎮的傳統支柱產業,幾乎家家都有養殖經驗。去年秋蠶繭價50元每公斤,今年簽訂的蠶繭合同就已經漲到56元每公斤,超高的市場價格激起了蠶農們“建桑園、養好蠶,擴規模”的產業規劃。紅花坪村蠶桑合作社作為迎豐鎮最大的共育點,秉持服務蠶農,助推脫貧的宗旨,推行“支部+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依靠黨員和大戶,分別包抓1到3名貧困戶,通過技術帶動幫助貧困戶擴大產業發展,促進增收。
在紅花坪二組,貧困戶劉永濤如今也成了養蠶的技術能手,在幫扶干部的督促指導下,2017年共計養蠶6張,除去成本,光養蠶收入近1.2萬元。見到效益,人變得更勤快了。“‘密植桑、簡養蠶,十七八天見現錢。’這話說得真不假,合作社提供的小蠶質量好,容易養,我今年向10張奮斗,最少也要養8張。”貧困戶劉永濤將剛領取得1.5張小蠶共育蠶種平整的放在蠶架上。
合作社大力推行小蠶共育技術,為增強市場競爭力,迎豐鎮打破村級行政區域,在2014年跨村成立“紅花坪蠶桑合作社”和“梧桐蠶桑合作社”,設立廟梁村小蠶共育點,分別對河西河東片的農戶進行蠶種共育,全鎮8個村實現了小蠶共育全覆蓋。推行這種集約化養蠶模式,每一季蠶可為農戶減少8至10天的時間,大大提高了養蠶技術含量,降低養蠶成本,增加蠶農經濟收入。
迎豐鎮紅花坪蠶桑合作社、廟梁共育點、梧桐寺蠶桑合作社早春第一季共發放475張蠶種,按照1張蠶平均產值90斤,每斤蠶繭按照訂單合同28元來計算的話,光早春這一季就能收入近115萬元。以小蠶共育為突破口,推廣省力節本養蠶技術,狠抓強村大戶建設和綜合效益開發,重點抓好蠶農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工作,全程參與蠶繭技術指導和收購工作,提升了養蠶效益,鞏固了蠶桑產業,大大促進了農民產業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