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郭健 桑建明)過了清明,秦巴山區天氣回暖,惠風和暢,伴隨著清晨第一縷陽光,方世軍已經背著一大筐菜從地里回來了,原來他是給自己的“寶貝”們尋找糧食去了。脫下重重的雨靴,方世軍開始喂雞。
這些雞就是他的“寶貝”。今年32歲的方世軍是安康市石泉縣喜河鎮新喜村人,十幾年前,他和很多農村青年一樣,跟隨務工大軍前往大城市討生活,經人介紹他進入深圳某電子廠做了一名流水線工人,日子雖然比在家好過,但背井離鄉的苦楚只有打工人自己知道。
2015年7月,在深圳工作10年的方世軍回到家鄉,令他欣喜的是,家鄉的面貌正在悄悄改變,原先的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去往縣城的公路也正在改造成國道,老鄉們大多住進了安置房,這讓方世軍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他的這一想法得到妻子的支持,2015年10月方世軍攜妻帶子回到老家喜河,用多年的積蓄創辦了自然味生態家庭農場。
方世軍瞄準的是生態養雞產業,他先是利用自家原有的土地,以每只4元的價格從河南進購了大批雞苗,飼養肉雞和母雞,但是一年忙活下來,他卻沒有賺到錢。有一股拼勁兒的方世軍沒有氣餒,方世軍說:“既然選擇了一項產業,就要把它干到底,干出個樣兒來,給鄉親們做個榜樣。”
經過反復試驗思考,方世軍覺得自己的飼養技術還有待提高,養雞場地受限,規模上不去,根本賺不到錢。2016年開春他就主動找到村上,想流轉鄉親的土地擴大養殖規模。這一想法和村兩委的“能人大戶帶動興產業”思路不謀而合。在村上的幫助下,方世軍流轉到了100畝土地,其中貧困戶的土地就有80多畝,通過流轉收益帶動貧困戶擺脫貧困。由于管理有方,加上干勁十足,方世軍這一年徹底打了翻身仗,賺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個人富裕不是目的,我的目標是讓越來越多的人實現共同富裕。”方世軍說道。為了帶動周邊的貧困戶,他又在原來的基礎上流轉了100畝土地,并聯合30戶貧困戶投資50萬元成立了優伯農生態農業合作社,準備大干一場。
“得知他要成立合作社,我們的心里特別高興,因為我們可以以資金、土地或者勞動力等多種形式參與入股。我們自家種的洋荷姜、紅薯、皮豇豆等農作物可以賣給合作社,年底還可以得到巨額股金分紅,這些對我們來說是一筆不菲的收益,真希望合作社可以盡快辦起來。”新喜村四組村民盧德富貴興高采烈地說。
辛勤的汗水換來的當然是豐碩的成果,本來就有管理經驗的方世軍對合作社運營得心應手,通過合作社又引進了5000只雞仔。產品出來后,頭腦靈活的方世軍還采用網上銷售的方式,將雞蛋和活雞進行包裝,僅這一項合作社年收益就達到150萬元左右,而他個人年收入也達到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