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 (通訊員 孟少猛 費騰)“享受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就要懂得回報!”通過規模養殖走上脫貧致富路的張詩衛,時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張詩衛是石泉縣喜河鎮樹林村有名的養豬大戶,目前修建豬圈200多坪養豬100多頭。2017年他家僅靠賣豬一項,毛收入就高達11萬元。收入穩定了,日子好過了,他也主動遞交了脫貧申請書,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前不久,筆者探訪張詩衛脫貧后的新生活,他忙碌的身影著實讓人印象深刻。
穿過一段泥濘的羊腸小道,終于到了張詩衛的家,一走進他家院落,就能看到院里的雞群圍著食盆,不亦樂乎地吃著苞谷面。“莫搶莫搶,都有份!”循著聲音往豬圈的方向走去,就見張詩衛正彎腰往石槽里倒著玉米糊,一只只憨態可掬的豬崽簇擁著他。
見我們到來,張詩衛連忙熱情地招呼,并愉快地聊了起來。“現在有100多頭豬了,昨天下午一頭母豬又下了15個崽崽,家里還養了10只雞、2頭牛,忙得充實啊!”2017年8月,為感謝扶貧工作隊的幫扶,鼓勵貧困戶靠自身努力積極脫貧,張詩衛充分發揮脫貧戶帶頭作用,給村里有意愿的5戶貧困戶各捐贈了1頭豬崽。“我年紀輕輕就戴了個貧困戶的帽子,現在政府助我脫了貧,我肯定要感恩,等那15個豬崽崽長大點了,我還要捐出去!”樸實的笑容下,有一顆赤誠的感恩之心。
談及以前的生活,張詩衛的臉上流露出一絲無奈。“以前家里條件不好,爸媽都身患殘疾,妻子要照顧老小四個,只能靠我一個人在外打工賺點錢,根本不夠開銷。”嘆完氣,接著說道,“多虧了黨的好政策,2014年村上將我列為貧困戶,駐村工作隊幾經商討,為我制定了養豬產業發展方案,我覺得可行,就這么干起來了!”他憨厚地撓了撓頭,臉上的憂傷也隨之煙消云散了。
據了解,張詩衛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利用5萬元扶貧貸款購買了8頭生豬。經過苦心鉆研,張詩衛的養殖技術越來越好,養殖規模也逐步擴大,用勤勞的雙手換來了如今的幸福生活。2017年,張詩衛在喜河集鎮社區買了新房,妻子照顧兩個孩子上學更加方便,自己與父母在老家搞養殖,雖是辛苦,但是坐在家里就能數票子,再也不像當初那樣東奔西跑了。
張詩衛靠雙手脫貧的勵志故事贏得了廣大群眾的稱贊,2017年底他被評選為喜河鎮“脫貧標兵”,在發表獲獎感言時,他說:“正是因為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全家邁上了脫貧致富路,今后,我要努力回報,帶領更多的鄉親脫貧致富,過上幸福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