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陳迪)“54歲的劉哲出生于一戶貧困家庭,由于自己沒上過多少學,無奈下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可生活總是事與愿違,2012年,大兒子劉騰高考前一個月,患上了抑郁癥,與高考失之交臂。一連串的打擊壓垮了劉哲的身體,正當壯年的他還患上了肺氣腫,但是他沒有等靠要,積極發展養蜂產業,目前養蜂63箱,養雞40只,養蠶12張,年度純收入達到2萬,成為貧困戶中產業發展的領頭羊,我同意推選他為我們村的正面典型,我們都得好好學一學。”這是元旦前夕發生在石泉縣池河鎮新興村第二次道德評議會上精彩的一幕。
今年以來,池河鎮積極探索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相結合的新模式,在各村建立了道德評議會,并規定各村的道德評議會每季度至少開展一次,對村里出現的不孝順、貧困戶等靠要思想、污染環境等等不良現象開展評議,評議結果將會上榜公布,評出的好人好事會記入善行義舉榜,評出的不道德行為將進行批評教育,并予以曝光。“在農村,有些事法律管不到,道德又沒辦法有效約束,通過‘道德評議會’這種方式,有效的解決了這類問題,真正達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狀態”池河鎮黨委書記胡先武說。
“村民道德評議會作用真不小,我們村老上訪戶的地基糾紛,愣是讓他們解決了。”元旦前,得知多年未解決的一樁村民矛盾已然化解,五愛村村委會主任鐘家剛非常高興。
目前,池河鎮13個村2個社區已全部成立了“道德評議會”,隨著村民道德評議活動的陸續開展,全鎮不道德、不文明行為迅速減少,出現了知榮辱、明是非、愛鄰里、愛家庭、愛社會的和諧新風。截至12月底,全鎮評選出各類正面典型60余人次,不文明的人和事20余人次。道德評議會不僅成為開啟社會文明新風尚的 “金鑰匙”,而且成為教育群眾的好平臺,有效探索出一條解決農村新生矛盾、引領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新路子,實現全鎮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的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