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秋林)寬敞的水泥路邊,一輛大卡車又拉滿了李子樹苗。村民們一邊搬運卸下的李子樹苗,一邊清點數目,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在石泉縣后柳鎮長興村李子園合作社,村委會主任趙洪寬告訴筆者,今年村上積極按照產業扶貧路線,結合本村實際計劃打造千畝李子園,這是第三批李子樹苗到村發放,共計30000余株,發放給67戶農戶。千畝李子園成熟結果后,將有效帶動全村58戶貧困戶就業脫貧,同時,也將輻射帶動黃村壩村等周邊村域經濟發展。
林下經濟,使石泉縣后柳鎮長興村村民看到了致富的機會,在與縣住建局結成幫扶對象以來,先后組織村民以及貧困戶代表前往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進行李子園摸底考察。茂縣高山李子園成功的案例讓村民們記憶猶新。考察回來后,村民們在擴大原有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利用荒山荒林、房前屋后、農田邊角地,大力發展李子、烤煙等種植業,先后引進高山李子樹1000畝。目前26000余株已種植在地。為了實現“林下經濟”多元化,長興村還種植烤煙200畝,茶園300畝,藥材11畝。同時發展養牛、養羊、養雞大戶,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確保了農民持續穩定增收。隨著“林下經濟”的多元化,村民們準備利用林木種植建立旅游觀光農業園,發展林下經濟的同時帶動生態旅游觀光農業的發展。
“現在政策好,國家扶持,我們干事創業的勁兒更足了,發展種植也讓我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在長興村李子地里,村民張吉會說到。
今年以來,石泉縣明確了“生態立縣、產業強縣”戰略和發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的總體目標,著力培育蠶桑絲綢、富硒茶飲、苗木花卉、林下種養、特色林果、生態旅游等六大產業。充分利用區域優勢,引導村民發展生態農業、蠶桑、板栗、核桃、茶葉、食用菌、中藥材等林下種殖。今年,全縣蠶桑產業保持年養蠶7萬張以上,產鮮繭3000噸,是西部地區養蠶第一大縣;生態旅游實現年接待游客320萬人次,全縣板栗面積達到10萬畝,新建核桃園5.2萬畝,茶園面積達到2.12萬畝,全年林業總產值達到8.6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