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陳藍絲雨)冬日的早晨,江邊的小鎮沉浸在薄霧彌漫的空氣里,路上稀疏的車輛來來往往,街邊一家賣肉夾饃的店鋪也跟著熱鬧起來,透過玻璃櫥窗,只見一個年輕的小伙子正認真地完成著制作臘汁肉夾饃的“連環動作”,門外排起了長龍。這是小鎮上唯一一家“臘汁肉夾饃”店鋪,店主胡友樹是一位普通的農村青年,標準的“80后”,大多數與他一般大的同齡人都選擇外出務工,他怎么當起“廚娘”了呢?
故事還得從頭說起,F年33歲的胡友樹,家住在石泉縣后柳鎮前峰村,交通十分不便,經濟條件落后,一家4口擠住在簡陋的土坯房里。由于家庭條件差,胡友樹8歲才入學讀書,小學沒讀完就輟學了,無奈只能守在家里幫著父母干農活。
拮據的生活讓懂事的胡友樹心里種下了心結。2000年,他毅然決然的決定要外出務工。同村的老鄉帶著16歲的他一起去西安做搬運工,后來又到磚廠里做工,掙下3000余元的工資多半寄給父母和兄弟維持生計;
2011年6月,他與妻子王大春相識,組建家庭后,添了孩子。孩子9個月大的時候,患下慢性氣管炎,病情反反復復,胡友樹和妻子到處尋醫,花去了大半積蓄。生活的壓力就如老家山上的石頭,又沉又重。
命運總喜歡與人開玩笑。2015年,一場大雨侵襲,胡友樹家本就破舊的房子一夜之間成了危房。在村干部的聯系和幫助下,他申請到移民搬遷房。而后,胡友樹一家人在鎮子上租下房子,安頓好父母和妻兒,回到西安磚廠上班。
這次出門打工,胡友樹心里時常泛起漣漪。想著年歲漸老的父母、活潑可愛的孩子,胡友樹最終辭去西安磚廠的工作,打算就在家附近找活干。和泥漿、搬磚、扛水泥.....只要自己體力范圍內能承受的,他都抹著汗、咬著牙關賣力的去做,心里唯一的念想就是多掙點工錢。
可是,微薄的工資僅能滿足一家人的生活開支。2017年2月,胡友樹再次來到村委會,想去看看有沒有合適的產業可以發展。“我認識一個賣臘汁肉夾饃的老師傅,就是縣文化路福記臘汁肉夾饃的老板,我可以介紹你們認識?火x比你在工地干活可能要輕松點,而且來錢快,你想不想去學嘛?”縣房管局派駐到村的第一書記曹莉建議道。胡友樹做了一番思考過后,決定去試一試。
砰砰砰,案板上的臘肉汁肥柔嫩、剛出爐的饃饃散發著芝麻清香,只見師傅嫻熟的用刀將饃饃分成兩半,剁椒、夾肉、澆汁、裝袋,整個動作一氣呵成。胡友樹看傻了眼,心想著干體力活倒是不在話下,要走進廚房干這細致活恐怕有難度。
穿上圍裙、戴上帽子,胡友樹開啟了學藝之路。向來做事認真的他,用心傾聽“福記”師傅教的要領,從發面到揉面,從調味到控制火候,每一個步驟都不放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胡友樹學會了做臘汁肉夾饃的“基本功”。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胡友樹買來炕饃用的器具,回到家中一遍又一遍地練習著師傅教的技藝。練習揉面的手法、試著掌握火候,一個周下來,制作速度快了許多,臘汁和鼓氣饃的口味也提升了不少。他與家人商量,準備開一家自己的“臘汁肉夾饃”店子。
家里人很是贊成,他跑到銀行申請到2萬元的創業貸款,臨街面租下一間40平米的店面,置辦操作臺、廚具、桌椅等。2017年5月,胡友樹的店子正式營業了。為了吸引顧客,營業頭三天采用“買一送一”的辦法,即買一個肉夾饃送一杯豆漿。
顧客一天比一天多了起來。胡友樹忙著做饃饃,妻子王大春幫忙打包收錢,夫妻二人配合默契,平均每天能賣出100多個肉夾饃,收入大概500元。胡友樹還學著做花生餅、芝麻餅,顧客可選擇的口味品種有6種。
為了節省時間,胡友樹在窗口貼上“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二維碼,既快捷方便又干凈衛生。小店的生意越來越紅火,逢集的時候,天還沒亮開,門口就聚滿了人。
“如果沒有曹書記的引薦,估計我現在還是一個滿臉灰土的農民工,做饃饃是比搬磚輕松的多。”胡友樹幽默地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