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周傳水)為有效提高貧困人員職業技能和水產養殖管理水平,讓養魚農戶掌握漁業養殖管理基本技能,發展石泉特色漁業。10月25日,石泉縣水產養殖服務中心特邀安康市漁業局技術專家,舉辦了石泉縣2017年度首期漁業養殖精準扶貧技術培訓班。石泉、喜河兩個庫區漁業養殖合作社社員、四個漁業園區負責人以及稻田養蝦個體戶共50余人參加了本次培訓。
石泉縣總水域面積達20550畝,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素有“江南魚米之鄉”之美譽。全縣漁業養殖主要涉及漢江兩岸的曾溪、城關、后柳、喜河四鎮。據統計,截止2015年,石泉、喜河水庫共發展網箱1801箱,養殖總面積63.8畝。養殖戶89戶,直接從業人員300人,家庭人口450人。全年生產商品魚193萬斤,年經濟效益1460余萬元,漁民純收入624萬元。為確保漢江水質不受影響,石泉縣從2015年開始,著手對石泉、喜河兩大庫區漁業養殖進行轉產,堅決取締投食性漁業養殖,發展濾食性魚類。同時結合地域特點,引導漁民大力發展生態養殖和休閑漁業以及池塘養魚、稻田養蝦和冷水養殖。做到科學合理發展,這樣既增加了魚產量,也保護和改善了水庫水質。截止目前,已轉產上岸200余箱,成立漁業養殖合作社2個,發展特色漁業園區4個,稻田養蝦大戶6戶。為該縣漁業轉型升級和水資源保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本次培訓的主要目的是緊緊圍繞“水質保護、漁業穩定發展、漁民持續增收”三大目標,進一步統一思想,形成合力,推動縣域生態漁業養殖產業轉型升級,保護漢江水生態環境,提升漢江水質環境,走現代生態循環發展之路。通過選定一項產業、扶強一個龍頭、興建一批基地、帶動一批漁民、制定一個計劃、簽訂一項協議、明確一項措施,通過漁池流轉、入股分紅、自主經營、技術培訓和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創新幫扶模式,推行以漁業園區為主導,以訂單為鏈接,以技術為支撐,有效幫助漁業貧困戶穩定增收,推動全縣漁民同步進入小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