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郭健 陳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綠色健康的農產品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如何通過電商平臺買到真正地道的農產品,一直是困擾消費者、電商企業以及生產者本身的問題。怎么破解這些問題?讓消費者、電商企業、生產者之間相互信任,實現農戶可持續增收呢?石泉縣供銷聯社不斷探索,嘗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農產品追溯體系,讓農產品擁有自己的“身份證”,將電商扶貧工作模式推向新高度。
家住石泉縣城關鎮太平村的李翠蘭家喂有200多只土雞,每天能撿60多枚雞蛋,她的雞都是喂在屋后的林地里,玉米、青草,還有林間的蟲子是這些雞的食物來源,這種天然的放養方式造就了產品的綠色優質,雖然有好東西,由于銷售渠道不暢,加之消費者與生產者的互信度逐年降低,直接導致了這些農產品銷售慢、銷售難,她每天為賣雞蛋真是煞費苦心。李翠蘭說:“我原先賣雞蛋提到籃子到街上去賣人家不相信是土雞蛋,那些老婆婆、年輕人都不相信,一般買上兩三個回出嘗,嘗到好才繼續到街上來找我們買雞蛋。”
正是看準了這些問題,石泉縣供銷聯社積極倡導各村建立經濟合作組織,并派出專人進行指導,全縣100多個村都建立起了生態種養殖合作社,部分村上的能人大戶還成立了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通過生產合作的形式將農戶手中的農產品進行收購,再通過電商平臺售賣出去。
“合作社時常到戶上去看,看他們有沒有添加飼料或者別的藥物,為了保鮮呢,我們每周組織一次收購。”石泉縣城關鎮太平村生態種養殖業合作社負責人文智勇這樣介紹說。
縣供銷聯社、電商辦還建立了農戶產品承諾制度和農產品可追溯機制,保證所銷售的農產品源頭可查、責任可追,從源頭上保證農產品質量,確保所銷售的產品綠色、健康、無公害,讓線上線下購買者放心。文智勇說:“每一個農戶有獨特的編碼和二維碼,只要一掃二維碼就可以看到我們的產地和是哪一戶的,我們收購回來之后,統一進行分裝,馬上就發貨。”
這些舉措,讓李翠蘭直接受益,一時之間,她的雞蛋供不應求。李翠蘭說:“現在好了,現在給我們雞蛋也編了號了,也打了二維碼了,賣起來也好賣了,也方便,到街上去人家也相信了。”
李翠蘭有“身份證”的雞蛋得到消費者的信任,得益于縣供銷聯社、電商辦利用“互聯網+”初步探索出的農產品質量追溯模式。90后石泉小伙廖元斌就是這套模式的主要實施者,而他也在這套模式中得到了發展。廖元斌是石泉縣池河鎮人,中學畢業后便外出打工,干的是一個新鮮活兒——“網絡小二”,一開始,廖元斌供職于一家時裝店,由于他勤奮好學、思維敏捷,迅速積累了豐富的電商運營實戰經驗。2017年,他看到家鄉農產品網絡銷售的巨大潛力,于是他決定回鄉應聘了縣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業務經理,利用電商平臺帶動更多人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廖元斌說:“我們把生產者的產品拿過來售賣的過程中,就會對生產者的信息錄入溯源體系,然后再對產品進行分揀打包過程中將溯源二維碼貼在包裝上,最后就寄給消費者,消費者一掃碼就會看到這個產品的所有信息,讓他們能夠真正放心地購買。”
日前,筆者走進石泉縣池河鎮合心村土雞散養基地,電商辦的工作人員正在指導貧困戶柯玉翠給雞蛋印上編號和標識,并在包裝上貼好二維碼,只要拿出手機輕輕一掃,立即會看到這只雞蛋的產地、生產者、生產日期和投訴渠道,這也是石泉探索建立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的初步模式。
石泉縣供銷聯社主任、電商辦主任郭永忠說:“通過編號、掃碼,建立這樣一個可追溯體系,能有效提升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度,在農產品銷售方面,我們通過電商+公司+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使當地農產品走出石泉,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積極探索農產品追溯體系的建立,使消費者放心消費,好產品能賣個好價錢,從而使農業增效、農戶增收,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