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蔡俊波)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今天就讓我們跟著柞水政協考察團走進石泉,看看他們在這里釀出了什么“酒”,能在這個驕陽似火的天氣里,吸引著柞水縣的政協委員們不辭辛勞、行百里來取“真經”。
“過去這一條河,每年一到夏天就會收走三、四個小孩的命,成了我們這些留守老人的心病。再說了孩子大了,親生父母又不在身邊,我們這些爺爺奶奶怎么管得了。”在等著接孫子回家的譚大爺,指著不遠處的池河,說著過去的“舊黃歷”。
現如今“舊黃歷”業已翻開新篇章,“我們這個留守兒童成長中心已經幫著管護了40多個孩子,這些孩子都是集鎮和附近村的。平時放學鎮上學校的老師會志愿來給孩子們集中輔導作業,周末了還開設音樂班和書畫班。這是我們的課程安排,孩子們每天在這都許多新知識供他們學習。你們現在看到的上課老師是我們社區暑假回來的大學生,我們把他們組織起來給這些孩子們教課,讓這些回家的大學生也有一個鍛煉成長機會。”池河集鎮社區支部書記譚可欣在給柞水縣政協委員們介紹道。
這是石泉縣“三大中心”留守兒童管護平臺建設的縮影,像池河這樣的留守兒童成長中心在該縣還有26所。配套留守兒童管護平臺還建有校外活動中心24所和托管中心4所,全面服務留守兒童校內校外成長的需求。圍繞著“六位一體”留守兒童教育管護長效機制,該縣財政每年還要增加投入1000余萬元來支持從學前三年到高中階段的十五年免費教育,當地群眾的家庭負擔進一步被減輕。
除這5483人的留守兒童以外,該縣還有留守老人1276人、留守婦女681人,這么大的總量分散在15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要想提升他們的幸福指數,做這項工作的難度也一定不小。
“我們縣重點突出創新服務機制,提升管護水平。具體就是做好‘四個一’工程,即健全一套服務制度,陸續完善了留守管護制度、黨員干部聯系制度、落實社會保障制度等制度,有效緩解留守人員生活困難;塔建一個服務站點,目前建成了140個留守管護服務中心,緩解了留守人員的精神生活匱乏的矛盾;開展一批常態化活動,根據不同需求、不通困難,長期開展生產互助活動、生活互助活動、慰問關愛活動、文化關愛活動等活動,吸引了大量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參與;組建一支服務隊伍,全縣成立了537對鄰里結對關照互助組,組建了129支志愿服務隊伍,志愿服務遍及全縣的各個角落。此外,我們還有組織、制度、經費、政策等四大保障,每年每個村2000元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管護服務經費預算,同時實行經費保障自然增長機制,建立起具有我們石泉特色的關愛體系。”該縣民政局局長方向剛在座談會上給柞水縣政協委員們介紹著石泉的經驗。
為期一天的學習考察結束了,一本本記得滿滿地考察筆記,既是柞水政協取回的“真經”,又是對石泉縣“三留守”工作的鞭策。面對越來越復雜的“三留守”工作,只有繼續不斷發現新問題、破解新問題,才能保證群眾的幸福獲得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