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沈沙沙)“不看不知道,一看真是‘嚇’一跳。香爐溝的魔芋自認為是迎豐鎮管理得最好的,但是看到這馬路對面山上的林下魔芋,真有點自嘆不如,望過去,一面山全是長勢喜人的魔芋,管理得太好了。聽了三灣村甘書記的匯報,我們香爐溝的魔芋產業發展也可以借鑒他們的‘3個3’發展模式,“支部+”的作用他們三灣村比我們支部用的活,用的好!”香爐溝村支部書記吳明軍看著對面山上的林下魔芋感嘆道。
為全面檢閱迎豐鎮2017半年以來產業園區建設、特色產業發展規模和“能人興村”帶動效果, 7月28日,由迎豐鎮產業辦牽頭,鎮黨委書記鐘瑋領隊,組織全鎮各村兩委負責人、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共計47人參與全鎮特色產業現場觀摩點評活動。
盛夏的迎豐大地,綠意盎然,朝氣蓬勃。乘著早上涼爽的天氣,觀摩隊伍7點就行走在田間地頭,一個個產業園區紛紛展示著各自的特色,但無一例外映入眼簾的都是一派繁忙的生產景象。三灣村黃花菜地里,農戶忙著采摘,新鮮的黃花還沾著清晨的露水;紅花坪村處處可見蠶農們背著背簍采摘桑葉;香爐溝村的魔芋地里,農戶早早的就開始了新一天的田間管理……田間地頭蘊含著濃厚的勤勞氣息,處處涌動著產業發展的熱潮,展現出迎豐產業的新魅力和勃勃生機。
一天的時間,密集的行程,觀摩隊一行看產業、入園區、下地頭、聽匯報,邊聽邊看、邊走邊議,各村的“能人”們相互借鑒產業管理經驗,在互看互評互思中交流,認真分析總結各自在產業發展方面存在的優勢和差距,比、學、趕、幫、超的意識貫穿整個觀摩活動之中。通過觀摩學習經驗,通過對照找出差距,通過交流共謀發展,大家用筆,用手機記錄著點點滴滴。
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必須在產業發展上為群眾考慮適合的產業作為脫貧的長期產業基墊,長效產業與短期產業的相互結合、互補,為脫貧攻堅工作奠定基礎,為群眾增收找到出路。各支部在產業發展上“費腦筋”,通過運用“支部+”模式和能人興村戰略,迎豐鎮的產業發展形勢良好,各村涌現出一大批產業帶頭人,在這次觀摩活動上,切實讓大家看到了產業發展規模和效果。
在新莊村,支部帶頭成立“新莊村有機水稻合作社”,支部+合作社+公司+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讓農戶們嘗到甜頭,有機稻谷賣到1.6元每斤,合作社還補0.4元,一斤稻谷等于賣到2元的高價,不僅如此,農戶們的有機谷種由公司免費提供,合作社統一育苗,收獲后合作社聯系公司,親自上門統一銷售,讓農戶不在背糧四處找銷路。
在香爐溝村,支部書記吳明軍帶頭發展魔芋產業,結合能人興村戰略部署,村支部干部夯實了干部包抓貧困戶主體責任,依托支部+示范合作社+公司+能人+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園區發展魔芋1100余畝,園區采取魔芋套種槐樹模式,沿山路平整地塊安置蜂箱。槐樹開槐花養蜜蜂,林下種植魔芋促發展,采用這種可持續的立體農業,來擴大土地單位面積的出產率,提高林下綜合效益,增加農戶收入。同時聯系鎮產業辦,配套建立了技術外包協議,技術人員蹲點指導,解決了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難題,培訓了魔芋種植技術人才,調動農戶發展積極性。
在紅花坪村,支部依托“能人興業”工作,推行以支部為核心,以合作社為紐帶,以產業基礎為依托的“支部+合作社+基地”和“黨員+產業”發展模式,黨建帶脫貧,黨員帶群眾,結合“雙培雙帶”活動,17名骨干黨員干部分別包抓49戶農戶,引領發展1-2項特色主導產業,在桑、畜、菜和魔芋等產業上取得顯著成效。2017年,春夏兩季發展養蠶400張,小蠶共育900張,發展魔芋250畝,養雞2萬只,黃花菜100畝。
三官廟村大戶崔世俠的黃花菜烘烤點,全鎮一半以上的新鮮黃花運到這里加工成干黃花菜;“金鳳凰”徐啟芳的百畝特色中藥材種植區拉動56戶貧困戶就業,12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支部書記劉子豐的獼猴桃園套種中藥材擴大土地產出值,長短產業有效結合,并組織3戶大戶到四川涼山等獼猴桃種植基地學習都成為了特色產業發展的亮點。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支部+合作社”,“支部+能人大戶”的帶動,就地安排貧困戶就業,就近帶動貧困戶入社,幫助其發展壯大,43戶貧困戶真真實實幫扶獲利。
烈日炎炎,擋不住產業的誘惑。半年特色產業現場觀摩學習,旨在各村在觀摩的過程中,了解產業發展具體規模,對特色產業發展增進信心,各村帶頭人相互學習借鑒,比一比各自的優勢,算一算各自的差距,鼓勵各村在產業發展上,再接再厲。在后半年的產業發展上,查缺補漏,彌補短板,擼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