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郭。“香椿播種前可用溫水浸4至6小時,再用清水浸10小時,然后放入濕麻袋中,放于20至25攝氏度處催芽......”
近日,在石泉縣后柳鎮前鋒村香椿育苗基地,由縣房管局聘請的技術員一邊講解香椿種植技術一邊示范,村民們一邊聽講一邊翻地、播種、澆水,忙的不亦樂乎,這也是入夏以來的第二次現場集中培訓。
地處偏遠的前鋒村為什么選擇香椿產業發展,這還得從縣房管局派駐該村的“第一書記”曹莉說起。作為地道的80后,第一次進村入戶,面對這莽莽青山和村民的貧窮現狀,從小生活在縣城的曹莉覺得不敢想象,一股強烈帶領鄉親們致富的思想瞬間占領了她的腦海。這里究竟發展什么好呢?經過考察分析和房管局的精心研判,最終選擇了走特色產業發展的道路。
曹莉說:“要想他們能夠快速致富,必須找準支柱產業,利用產業脫貧,在這方面我們積極運用已經成型的‘支部+X+貧困戶’模式,利用能人大戶和返鄉創業致富黨員帶動,形成與貧困戶的精準對接,引導貧困戶發展特色種植業。”
而被稱為“樹上蔬菜”的香椿成為了包聯單位房管局和“第一書記”曹莉的首選項目。香椿樹具有極強的分蘗能力和適應性,房管局選擇的矮化香椿一年可以可以采摘3季,市場價在30元左右一斤,前峰村地處山區,耕地均在坡度25度左右,所以發展密植矮化香椿是因地制宜的選擇,這也是適宜該村發展的優勢產業項目。
在曹莉的協調下,房管局主動與外界聯系,引進項目,助推發展。李金斗是后柳鎮創業能人,多年來一直專注食品果品加工行業,并創辦了“李進寶”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生意做的很紅火。房管局幫助中高山村民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想法和李金斗不謀而合,李金斗說:“根據地理條件,四、五組中高山適合發展林特產業,我一直在考察香椿種植項目......”。
想法很豐滿,現實很骨感。2017年初,作為“第一書記”的曹莉和村兩委干部一起去做群眾工作時卻受到村民的委婉拒絕。由于受傳統種植觀念的影響,村民們都不愿意種植香椿樹。曹莉感到很委屈:“其實我們當時就是想讓他們發展種植技術簡單、見效快的產業項目,可是山上的群眾還是死守著傳統產業,當然這也對,但是要想改變貧困面貌,必須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才行。”
面對村民的消極思想,曹莉覺得要從根本上消除群眾的顧慮才能獲得群眾的支持。于是曹莉又和李金斗商量出一個辦法,村民將土地流轉給“李進寶”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免費獲取香椿苗,合作社統一提供技術指導,統一按照市場價格回收香椿,由于解除了后顧之憂,村民接受了這種發展模式。
四組村民張德余以前一直在外地打工,年初回家過年時,聽說要在家門口發展香椿種植基地,他干脆不外出務工了,還把家里的15畝地全部流轉給“李進寶”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張德余說:“每年的流轉費就是4000多元,我還可以在基地打工掙錢,還能照顧家里,一舉幾得的事,太好了!”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縣房管局和前鋒村主動謀求發展新路子,不斷適應市場經濟變化形勢,從思想上、政策上、措施上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不斷探索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的新方法。目前,在房管局和村上支持下,“李進寶”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精選紅葉香椿種子200斤進行育苗,流轉土地100畝,下一步將在中高山種植矮化密植香椿5萬株,并利用合作社成熟的銷售系統,樹立前鋒香椿品牌,為當地群眾找到一條產業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