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思純)“我們種下一顆種子,長成樹,結了果,我們享用,但是還得要留一部分做種子。如果你只曉得用,不曉得留種繼續把這個事情延續下去,那就沒得傳承了。剛才老師講的就是這么個道理,父母是樹,兒孫是果,你的家風家訓也是果;五福是樹,長壽、好德、富貴等等這些是果。你要孝順父母,傳播教育子嗣;你要享福就得積德行善、就要健康……”
“我們以前為教育后人,把社會那些好的、壞的隨口編成花鼓子歌詞唱出來,現在有專門的老師,講得好!”
73歲唱了一輩子‘花鼓子’的老爺子蔣澤福坐在太平村委會的草坪上,一邊悠然地抽煙,一邊侃侃而談,跟旁邊兩三個小輩分享他剛剛的聽課心得。他的身后是國學講堂會場上 “講國學、樹家風,踐行精神文明‘六個一’工程”的鮮亮橫幅以及還沒有散去的十幾個村民。
這是今春以來石泉縣城關鎮開展的第二場國學講堂入村活動。這項活動將用一年的時間把“講國學樹家風”的理念傳遍該鎮34個村、社區。
“這些年隨著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中高山村的滲透,群眾在文明言行、鄰里互助、環境衛生等方面的認識提高了許多,但在孝行、守法方面仍存在漠視和僥幸心理,有些年輕人在外面學了些好逸惡勞、自私自利、奢侈玩樂的不良習氣,自己不知道活著的意義,精神空虛,也不顧家庭不管父母,把致富、盡孝的責任都推給政府。”該鎮黨委書記劉家斌說到當下有些村情現狀不無憂慮。
也正是基于要盡快改善村風民俗的想法,今年,該鎮圍繞石泉縣出臺的精神文明建設“六個一”工程,確定了以“講國學樹家風”的形式,讓國學講堂走進農家,以最樸素的語言在村民當中宣講為什么要樹家風家訓踐行村規民約、為什么人要修身立德、何為安身立命、如何教育子嗣傳承良俗等等,以農村常見的人和事例讓村民領悟中國傳統美德、家風門風傳承的重要性。同時,該鎮要求村和社區針對踐行精神文明“六個一”過程中存在的不良風氣、陋習惡俗重新編審村規民約,由村級班子牽頭成立紅白理事會,發起“踐行村規民約,弘揚社會正氣,獎評先進典型”的倡議。“講”“聽”“行”三結合,宣傳教育與積極踐行雙管齊下,在全鎮掀起學傳統國學、傳家教美德、促社會進步的熱潮。
但精神文明的重塑、傳統家庭文化的發揚光大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負責組織這項活動的該鎮干部靳小輝說:“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全鎮會努力把這項活動持續下去。農村的家風門風傳承從教娃娃喊人、如何稱呼長輩就開始了,父母沒教導好的那部分年輕人要接受來自國家的和這種來自社會的教育。今天村上的國學講堂相當于點亮一盞燈,每個家庭的父母、子女在聽課中會去想那些道理,會去反思。哪怕只聽進去一兩句,就是我們宣講的收獲。”
令人欣喜的是,該鎮這種宣講教育活動得到了許多村民由衷的喜愛與支持,他們開始以自己的領悟去踐行和傳教。
60歲的村民文勝錄說:“我是作為父母來聽講課的,恰好我兒子兒媳明天就要出門了,我要參照今天學到的這些去叮嚀他們,要用感恩的思想去看問題,要走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