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蔡俊波)“農業興,百業興;農民富,國家富;農村穩,天下穩”。如何讓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后柳鎮積極嘗試農村產業發展新模式。
柏橋村的陳國盛是后柳鎮本土企業家,2016年響應后柳鎮號召,回鄉打造柏橋村農業生態觀光園和中壩作坊旅游小鎮,項目實施后,解決了當地347人的就業問題,其中貧困人口86人。
柏橋村四組村民文德軍便是這個項目的直接受益人,以前他常年在外務工,除開在外所有花銷外,年底最多的時候也只能帶回來1萬多元的積蓄。現在家跟前有了這么一個園區,以自己土地入股坐收經營分紅的同時,還可以在園區謀一份工作通過自己勞動取薪。
他給筆者算了一筆收入賬,2016年他在園區務工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資收入,除開日常家庭消費支出,加上年底園區分紅拿到的1千多元的分紅,以及8畝土地3600元的流轉費用,到年底家里還能有個近2萬元的存款。
“先富帶動后富”,后柳鎮積極推行的能人興村戰略,就是鼓勵能人帶頭興產業,構建“能人+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以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破解當前農業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以及農民持續增收乏力的問題。這種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既然這些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人感到稀奇與新鮮,也讓他們當中積極參與的人真正嘗到甜頭,這正是今年“一號文件”所倡導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