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李常剛和哥哥李常強
貧困戶李常剛種植的葡萄喜獲豐收
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吳亞君 李思純)“今年只有60%掛果,摘了大概2000多斤,到明年豐產期才多呢!”在石泉城關鎮絲銀壩產業園的一個葡萄大棚里,李常剛小心翼翼地替顧客剪下一串串熟透的葡萄,大家都夸他的葡萄好,果大甜香。
李常剛是城關鎮絲銀壩村四組的貧困戶,生性木訥,沒技術也沒文化,因為家庭貧困一直沒能成家。前些年他跟著哥哥李常強到外地打臨工,運氣好的時候一年能干上七八個月,掙不到兩萬元,加上平時的花銷和給父母的零用錢,到年底什么也余不下多少。哥哥李常強結婚分家后,考慮到在外面打工也越來越不容易,便在絲銀壩產業園租了大棚種西瓜草莓。這樣一來,李常剛失去了依靠,和殘疾父親的生活更是陷入困境。
2016年3月,村上按照“一戶一法”的脫貧要求,鼓勵他跟哥哥一樣發展產業。絲銀壩村農業產業園負責人是同鎮堡子社區的支部書記蔣永林,熱心的蔣書記了解到李常剛的情況后,協調哥哥李常強讓出2014年育苗的兩畝葡萄給弟弟,并且親自指導他如何投放有機肥、如何大棚溫控和土壤保濕。令李常剛高興不已的是,今年夏天,他和哥哥精心護理的兩畝3個大棚的戶太8號葡萄一大半都掛了果,果實顆粒飽滿,香甜怡人,前來大棚地里購買新鮮葡萄的顧客也絡繹不絕。
“已經賣的差不多了,市場價10塊一斤,到棚里來的賣8塊。我今年還種的有黃瓜、豇豆,下半年還要種草莓。”老實巴交的李常剛已經學會了幫顧客挑選最好的葡萄,給顧客介紹自己的產品。在得到顧客稱贊的時候,他總不忘說一句:“多虧了蔣書記,全靠他手把手的教……”
李常剛的致富路,離不開好干部的引導,也離不開產業園為他們提供的發展平臺。絲銀壩農業產業園是石泉縣城關鎮采用政府投資引導的現代大型生態農業園區,2012年投建,以種植無公害反季節蔬果為主。自2014年設施大棚建成后,就近吸納了20多戶村民。蔬果種植經驗豐富的堡子村書記蔣永林被鎮上選派負責管理整個園區的生產經營。
農產發展不僅需要技術和資金的投入,還需要沉穩和耐心。為此,每年都有一些年輕的種植戶耐不住寂寞,將已經打理好的大棚閑置下來。今年,蔣永林在開展社區黨員雙帶脫貧致富工作時,萌生了讓貧困戶入駐產業園發展的思路。雖然蔣永林很清楚,貧困戶們大多數無資金無技術,對現代設施農業更是一竅不通。讓他們入住產業園,就意味著自己必須貼錢貼工還得花功夫去教,但如果因此能讓貧困戶脫貧,又能解決園區空置大棚浪費資源的問題,何樂而不為呢?
他的這一思路提出后,受到了鎮領導、包聯單位干部的肯定和支持。如今,西瓜收罷,下半年草莓育苗在即。考慮到原有的部分拱棚不能滿足培植草莓保持溫度的需要,蔣永林和包聯單位的干部們挨個查看大棚,進行測量、預算,準備用最快的速度籌措到資金,為園區李常剛、李明忠、王方美等6戶貧困戶們先行改棚,為他們接下來發展的產業提供基礎設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