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熊榮軍
夕陽西下,平利縣西大橋下波光粼粼。一群白鷺振翅而起,它們潔白的身影在余暉中閃爍著光芒,宛如靈動的精靈輕盈地掠過雄偉的西大橋。橋頭對面青山上,“平安順利 幸福安康”八個紅色鎏金大字與白鷺的靈動身姿相互映襯。這幅動靜相宜的美麗畫面,恰是平利城市建設的生動寫照——以“建設綠色低碳美麗城市”為方向,以“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肌理”為路徑,這座山水園林小城正煥發出向新而行的磅礴力量。
詩意棲居的山水畫卷
“隨著水變清、岸變綠、城變美,水鳥紛紛歸來,在平利安家落戶。在湖邊在橋上,常常看到白鷺覓食嬉戲,像活在詩畫里一樣,仿佛置身于人間仙境。” 9月11日清晨,居民柳中述漫步在平利景觀步行橋時,目光追隨著水面掠過的白鷺,言語間滿是自豪。
平利壩河宛如一條碧綠的絲帶,蜿蜒于青山之間,悠悠穿城而過。它巧妙地串聯著“十里水景”與“月湖明珠”,精心勾勒出“人在城中、城在林中、湖在城中”的靈動畫卷。壩河月湖作為平利山水園林城建設的“點睛之筆”,先后建成了景觀步行橋、水岸健身步道和噴泉水景設施。今年,平利又提出啟動月湖體育公園和“會客廳”建設,讓市民能夠盡情享受休閑小城的山水之美。
平利縣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山水園林城,統籌規劃綠色產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空間布局,以“十里水景”為軸心,融合兩岸與南北二山,彰顯出“人在城中、城在林中、湖在城中”的山水園林小城魅力。從實施河長制到成為全國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縣,平利以水系為弦,彈奏生態樂章,奏響“河暢、水清、岸綠、城美”的綠色交響;從小城增綠、亮化、美化到建成國家園林縣城,將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小城肌理,讓小城煥發出勃勃生機。
歲月靜好的市井溫情
清晨,從老縣鎮金牛溝遷居平利縣城的86歲蔡英蘭,正坐在青青草坪里,將手中鳥食輕輕撒出。一群麻雀歡快地圍攏過來,嘰嘰喳喳地啄食著。抬頭望去,廣場上熱鬧非凡。有打太極拳的,有做早操的……
“現在住的房,有電梯,下樓向南不到100米是學校,向西不到100米是廣場,向北200多米是超市,方便得很!”蔡英蘭笑著說,“年輕時在老家種地種菜、喂雞喂豬,如今住在城里,清晨在鳥鳴中醒來,聞著桂花的幽香,來到廣場散步喂麻雀,感覺和當年喂雞一樣親切,心里暖乎乎的。”
在平利縣城生活20年,蔡英蘭見證了“憂居”到“優居”的巨變。20年前剛進城,擠在60平方米又老又舊的小屋里;10年前受益于棚戶區改造,搬進電梯房。最近幾年平利縣變化更是日新月異——從前下雨出門踩空磚、濺得滿鞋滿褲子臟水的日子一去不返;馬路菜市場消失在女媧農貿市場的規范運營中;智慧停車場增多、機關單位周末也對外開放車位,讓出行停車愈發便捷;在女媧文化廣場上,從“建好文共體 文化潤民生”的群眾文藝活動,到“舞動平利 悅享平安”的廣場舞盛宴,再到“我們這五年”的群眾文藝匯演,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讓平利的發展有了溫度,生活有了詩意。
平利縣以奮進之筆寫好“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答卷。先后推動東區、南區、西區和西大橋片區開發,因地制宜實施縣城微改造。建成綠色工業園區,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打造南區茶葉街,讓茶香在小城彌漫;規范運營女媧農貿市場,保障市民的“菜籃子”安全;建成五峰山公園,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老城后街也變成了小吃美食街,吸引著小城眾多食客紛至沓來。“以業建城、以城興業、產城一體、同興共榮”的格局,讓這座小城既充滿了濃郁的煙火氣,又富有蓬勃的發展活力。
跨越時空的小城蝶變
平利的橋,宛如一部生動的史書,見證了這座縣城的發展與變遷。從最早的西大橋,到后續建成的東大橋、南大橋、景觀步行橋、馬龍潭橋和彩虹橋,這些小橋如同堅韌的紐帶,將平利縣城的東區、南區、西區和工業園區聯為一體,促進了縣城的交流與發展。
說起平利的橋,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于西大橋的“前世今生”。平利西大橋最初是一座木橋,歷經歲月的洗禮,承載著無數人的回憶。1979年,筑起了永久性鋼筋水泥橋。歷經40多年風風雨雨,飽經風霜的西大橋被鑒定為五類危橋。2021年,平利縣第十七次黨代會把西大橋拆危建新項目列為重點民生工程。2024年,拆危新建的安全、美觀、實用西大橋正式通車。
小橋通,則平利發展順。平利東大橋與西大橋,迎送八方賓客,輸送平利特產;南大橋如堅實臂膀,推動老城與南區新城融合;彩虹橋帶動綠色工業園區崛起;西大橋更承載著“送出去”與“迎回來”的使命——送走懷揣夢想的學子,迎回具有新理念的高端人才,為平利注入鮮活動能。
通過這些橋,平利特產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葉葉金花茯茶、秦漢古茶遠銷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讓世界品嘗到了獨特的“平利味道”;平利絞股藍、牛王國漆贏得了國際市場的認可;今年6月,平利漆扇漆藝亮相第二屆中國—烏茲別克斯坦地方合作論壇,讓中國大漆之美在異國他鄉流光溢彩。這些帶著平利印記的地方特產,既為平利帶來經濟效益,更讓世界看見了平利的魅力風采。
一座座小橋連接平利的此岸與彼岸,更連接過去與未來。在平利,橋不僅是交通樞紐,更是生態與人文、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點,承載著人們對“平安順利 幸福安康”生活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