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芳
今年以來,平利縣著力破解城市基層黨建“服務不細”問題,深耕城市基層黨建“責任田”,進一步推動黨組織向居民小區延伸,將黨組織建設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通過建強組織堡壘、整合資源力量、精準對接需求,進一步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滿意度。
組織扎根小區
“黨支部建在樓棟里,辦事不用跑遠路!”歐冠小區居民的感慨,道出了平利縣推動黨組織下沉的實效。該小區黨支部將辦公點設在1樓,通過問題現場交辦,不僅解決了化糞池堵塞、房產證辦理困難等問題,更實現了“居民有事樓下辦,黨員服務家門口”的治理升級。
今年以來,平利縣對6個社區124個小區開展“拉網式”排查,建立涵蓋黨員底數、樓棟分布、物業運營、共建資源、人才力量5大類信息的“一小區一檔”臺賬。通過精準畫像,按照“利于管理、便于活動”原則,采取“單獨組建、聯合組建、選派黨員參與組建”等方式,已建立41個小區(網格)黨支部,實現黨的工作在居民聚居地全覆蓋。
該縣各小區(網格)黨支部推行“樓棟長+黨員中心戶”制度,將服務觸角延伸至每家每戶。通過“黨員中心戶”帶動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環境整治,小區面貌煥然一新。同時,依托微信群等數字化平臺,居民可在群里提交訴求,黨支部也能在視頻中及時發現問題,形成“線上+線下”雙軌服務模式。
服務嵌入生活
“社區食堂解決了我上班沒時間做飯的難題!”“這里的飯菜既可口又衛生!”……金緣上城小區的社區食堂內,居民的點贊聲此起彼伏。這個由東關社區黨委聯合平利縣民政局在小區內打造的“暖心工程”,不僅提供美味實惠的餐食,更推出“小區內送餐上門”服務,讓高齡老人、雙職工家庭等群體盡享家門口的“幸福食光”。
平利縣將“一社區一年十件實事”活動延伸到小區,推動107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與社區“結對子”,通過“雙報到”機制,采取“分片包干”方式,匹配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力量對接不同居民小區,實現資源精準投放,大力推行多元化舉措,破解治理痛點。
該縣公安、環保等執法部門進小區,聚焦違建、亂停車、高空拋物等頑疾,打造安全文明居住環境;開展“三官一律”進小區工作,提供法律咨詢、矛盾調解等服務。同時,每季度召開社區黨建聯席會,通報治理成效,動態更新“資源—需求”匹配清單,推動問題閉環解決。
與此同時,各社區結合居民需求,打造了一批特色服務項目。東城社區的“英語角”由黨員教師義務授課,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西城社區的“老好人調解室”成功化解鄰里糾紛70余起;城區的“初心驛站”為戶外勞動者提供免費飲水、休息場所,這些品牌服務已成為平利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亮麗名片。
黨員亮在一線
“我認領英語輔導!”“志愿服務隊算我一個!”……在東城社區共駐共建群里,黨員們爭相“亮身份、領任務”。每周六,由平利縣中學和城關第五小學教師聯合組成的志愿團隊,都會在社區“英語角”義務授課,這正是平利縣推動黨員“三亮服務”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該縣1800余名在職黨員帶著“好事清單”到社區報到,根據專業特長認領政策宣講、課業輔導、糾紛調解等服務崗位。通過“群眾點單、支部派單、黨員接單”模式,常態化開展政策宣講、愛心幫扶、文化惠民等活動。今年以來,累計解決居民需求250余件,開展志愿服務活動70余場次,惠及群眾2萬余人次。
平利縣還注重挖掘和宣傳黨員先進典型:教師小區老黨員萬吉賢,70多歲依然熱心服務群眾,漸漸成為居民的“貼心人”、社區的“千里眼”;水晶酈城小區黨員肖澤清,退休后投身社區做起調解員工作。他們的故事通過社區宣傳欄、微信公眾號廣泛傳播,激發了更多黨員和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
從“支部建在小區”到“服務融入萬家”,平利縣以黨建為紐帶,將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讓居民在城市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