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力
“只要有演出,我就會來看,感覺一天的疲勞就沒有了。”傍晚時分,平利縣長安鎮高峰村村民劉進海來到長安鎮文共體分中心。在文共體分中心和附近的廣場,輪番上陣的弦子腔、樂器演奏、合唱、舞蹈、花鼓、采蓮船……通過能人帶動引領、群眾主動參與,進行宣傳宣講、傳習排練、小型演出,大家身在其中、樂在其中。
文化是民生之需、振興之要。2024年以來,平利在縣鎮村聯動建好緊密型文共體,持續優化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資源配置,打造文化均衡供給、互通共享新格局,讓城鄉群眾享受均等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務,群眾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持續增強,助力發展大局,賦能鄉村振興。
“大餐”“小菜”俱紛呈
“醇厚的平利茶,致敬奮斗的自己;飄香的平利茶,獻給遠方的客人。”在近日舉辦的“我們這5年——平利縣‘致敬奮斗的自己’群眾文藝匯演”中,舞蹈節目《一片青葉一生情》將平利茶產業、茶景觀、茶文化展示得淋漓盡致。
4月18日,“建好文共體,文化潤民生”平利縣2025年大型群眾文藝匯演在女媧文化廣場舉辦;4月19日,“我們這5年——平利縣‘致敬奮斗的自己’群眾文藝匯演”在女媧文化廣場舉辦;4月20日,平利縣2025年“春茶韻”文化旅游活動啟動儀式在城關鎮翠茗園舉行。
群眾創意、群眾參與、群眾上演、群眾體驗。近段時期的平利,文化“大餐”美輪美奐,文化“小菜”精彩紛呈,徐徐繪就文化惠民、文化潤民的絢麗圖景。
“飛檐之下聽民樂,五峰樓里賞情景。”身著古典服裝的女子翩翩起舞,琵琶、古箏、竹笛和二胡彈奏《琵琶行》《如愿》《梅花三弄》《刀劍如夢》等,平利縣城沉浸式民樂情景秀4月中旬驚艷開啟,“家門口的戲臺,有才你就來!”群眾K歌公益性活動也如火如荼地開展。城關鎮龍頭村則為游客精心打造了《茶香情韻》沉浸式實景演出,演出融合了當地民歌、采茶、制茶等民俗場景,茶農以茶園為“舞臺”,“這邊唱來那邊和”的熱鬧氛圍讓觀眾沉浸式體驗茶鄉風情。
以文化人、以文興業。平利挖掘文化內涵,傳承女媧文化、農耕文化,弘揚紅色文化、茶文化,推出一批有深度、有溫度、有情懷的文藝精品。按照一月一場高質量文化活動要求,平利辦好農民豐收節、戲曲進鄉村等一系列有特色、有內涵、高質量的文化活動,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盛宴。
陣地人才雙提升
4月23日,平利縣圖書館城關鎮中心小學分館揭牌。在流動圖書車前,學生沉浸式體驗VR虛擬現實設備,探索海洋宇宙,感受科技與閱讀融合的魅力。此外,現場為在校學生辦理圖書借閱卡,同步開展“圖書漂流”和“小讀者薦書通道”活動,切實滿足學生閱讀需求。
“黨的精神放光芒,守正創新好思想。而今邁步新時代,接續奮進再遠航。”在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的文化廣場,社區文藝愛好者王明亮組織社區群眾排練說唱節目《說唱老縣》。“現在的文化廣場有了高清電子大屏,音響和燈光也是一應俱全,我們排節目、搞演出的勁頭更足了!”協調、排練、創作,王明亮每天忙得不亦樂乎。
平利推進文化供給,重塑更新全縣11個鎮文化站、145個村(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加快建設工人文化宮、檔案館、數字文化館、智慧圖書館建設,持續擴大公共文化陣地和空間。實施理論武裝鑄魂、優秀文化傳承、孝義善舉培育、文化建設提質、以文塑旅增效“五大工程”,提升文化服務。
平利縣文化館有著一支文藝輕騎小分隊,常年下鄉到村進社區進行巡回演出。演出內容豐富多彩,精心編排的舞蹈、獨唱、表演唱、地方傳統戲曲、音樂快板輪番上陣,盡可能地使用“大白話”等百姓能聽得懂、看得明白的舞臺表現形式。文藝輕騎小分隊一專多能,身兼數職,每位演職人員都不僅僅是演員,還身兼司機、舞臺布置、音響師、對接聯絡員、攝影師等重要任務,大大提升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傳統非遺綻新彩
4月18日,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戲曲已失傳及瀕臨失傳劇種研究》首席專家、浙江音樂學院戲劇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劉文峰一行深入平利,調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弦子腔”的生存現狀與傳承發展。
“平利弦子腔在2007年5月,列入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1年5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86年,弦子腔古典戲《拾玉鐲》參加陜西首屆藝術節演出,榮獲一等獎。1997年,平利組織文藝工作者進京演出弦子腔現代戲《審女婿》,榮獲第七屆群星獎銅獎……”聽了平利縣文化館館長陳尚忠的介紹后,劉文峰很是感慨地說:“弦子腔很有特色,很有價值,一定要好好保護下去,好好利用起來!”
同日,在2025年全市群文工作會上,平利縣興強絞股藍茶非遺工坊被評選為“優秀非遺工坊”,朱家銀被評選為“優秀非遺傳承人”。
留住非遺記憶,傳承文化薪火。弦子腔從這里飄出,女媧傳說深邃悠遠,牛王國漆流光溢彩……近年來,平利鼓勵非遺文化開發更多應用場景、推出更多文創產品,非遺已經成為平利文化的新標識,讓大地流彩,讓日子生香。
“我們努力讓更多人能夠近距離領略漆器的獨特之美,感受漆藝的深厚底蘊與無窮魅力,在守正創新中將這項傳統技藝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在位于城關鎮龍頭村的牛王生漆非遺展館,省級非遺傳承人、陜西龍頭國漆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袁端姣向游客講述漆器的發展歷史和制作技藝。在她身后,一件件精美的漆器光潤似玉、流光溢彩。
現如今,“牛王漆”被評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陜西龍頭國漆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被評為市級“牛王國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和“安康市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該公司的“金蟲漆器制作”項目獲陜西省工藝美術保護項目一等獎,袁端姣的系列作品“閉月羞花”獲國家級“中國非遺傳承人薪傳獎”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