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金山
理論宣講既要“頂天立地”,也要“鋪天蓋地”。近年來,平利縣緊扣“講準、講好、講透”目標,以“1+11+N”宣講矩陣為筋骨,以“四維分工”為脈絡,以“三化模式”為載體,構建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立體化宣講格局,讓黨的創新理論如春風化雨般浸潤群眾心田,真正實現“飛入尋常百姓家”。
建強“三級矩陣”,激活宣講“神經末梢”
打造“1支縣委宣講團+11支鎮級宣講隊+N支特色小分隊”三級聯動體系,構建“專業+鄉土+行業”的多元化宣講網絡。縣委宣講團通過“以賽代訓”機制,選拔政治過硬、理論扎實的骨干力量,開展“示范宣講”活動,帶動全縣宣講質量整體提升。鎮級宣講隊吸納道德模范、鄉賢五老等“民間智庫”,將政策文件轉化為“家長里短”。縣直部門組建“醫保政策明白人”“踐行‘兩山’理念女子民兵宣講班”等30余支特色小分隊,深入社區工廠、田間地頭開展“靶向宣講”,實現“群眾在哪里,宣講就延伸到哪里”。
聚焦“四維分工”,構建宣講“四梁八柱”
創新“干部講政策、專家講理論、百姓講故事、先進模范講奉獻”四維模式,形成“領導干部帶頭講、專家學者深入講、基層群眾互動講、先進典型示范講”的立體化格局。領導干部依托鎮村干部會、群眾會、“平利大講堂”等載體,圍繞生態經濟、文旅融合等縣域重點工作,解讀政策背景與實施路徑,讓群眾明白“惠從何來、策為何用”。專家學者開展專題輔導,通過“理論+案例”深度解讀。基層群眾化身“田秀才”“土專家”,用“沾著泥土”的語言講述產業發展故事。道德模范走進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以“微黨課”形式講述扎根基層的奉獻故事,激勵群眾“聽黨話、跟黨走”。
創新“三化模式”,打通理論“最后一公里”
推行“場景化+本土化+互動化”宣講,讓理論從“公文語”轉化為“家常話”。在社區工廠開設“工間微課堂”,將就業政策解讀與技能培訓結合,老縣鎮錦屏社區工廠利用午休時間開展“政策問答+崗位練兵”,使100余名產業工人在“拉家常”中理解政策紅利。針對農村群眾,開展“田間流動講”“院壩夜話”等活動,廣佛鎮組織農技專家“理論+技術”雙講,同步解決群眾種植難題。針對青少年群體,打造“紅色故事進校園”“非遺話理論”等特色課堂,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黨的歷史。線上搭建“云端宣講平臺”,推出“理響平利”“黨的創新理論我來講”理論宣講專欄,展播領導干部政策解讀短視頻。建立“宣講+答疑+反饋”閉環機制,每場宣講設置“群眾點題”環節,協調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民生問題,實現“黨的聲音傳下去,群眾心聲收上來”。
如今的平利大地,從社區工廠到田間地頭,從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到中小學校園,處處涌動著理論宣講的熱潮。通過構建“矩陣式”宣講體系、創新“分眾化”傳播模式、深化“閉環式”服務機制,該縣讓黨的創新理論真正“落地生根”,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