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曹世松 魏欣
“我們搬到錦屏社區后不久,社區干部就聯系讓我去源添服飾襪子廠上班。廠子就在我家前面200多米遠。一個月上20天左右的班,每月能有1500元到2000元的收入,比原來住大營盤山上好得多了。”搬遷戶石順娥高興地對前來回訪的平利縣紀委監委干部說。
2018年,54歲的石順娥作為貧困戶納入扶貧搬遷范圍,全家4口從平利縣老縣鎮大營盤村搬到鎮內小地名叫馬家溝安置點的錦屏社區。每月有了收入,買米買面就有了保障。2021年,社區又推出了“十小工程”,給搬遷戶平均分配了一塊小菜園。在石順娥的小菜園,里面種滿了豇豆、韭菜和黃瓜,吃菜的問題得到解決了。
扶貧搬遷結束后,如何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始終是平利縣紀委監委關注的焦點?h紀委監委把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監督檢查作為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內容,開展專項監督,制定監督任務清單,堅持問題導向,夯實責任,嚴明紀律,確保政策精神全面落實。
社區搬遷群眾董治成的兒子董國權,1990年出生時被查出腦積水,導致至今生活只能做到簡單自理。老伴因年輕時農活繁重、生活艱苦導致大腦受到刺激,生活極度困窘。搬遷到社區后,鎮紀委書記王宏斌走訪了解情況后,組織村民代表評議通過后,讓董治成擔任社區的保潔公益崗,每個月有了600元的穩定收入。
在開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專項監督的基礎上,深入開展優化投資環境專項整治,監督相關職能部門認真履行服務職責,破解企業發展難題,解決企業發展的后顧之憂。企業能發展,群眾就業問題才能有效解決。2021年,因為疫情影響,全縣社區企業(工廠)生產經營出現困難,縣紀委協調稅務部門落實對企業的稅收減免政策400余萬元。
位于錦屏社區的源添服飾有限公司主要生產襪子,安置了61名社區居民就近就業,每月可以增收1500至4000元。工廠投產四年來,近三年年銷量持續達到了1000多萬雙。有了社區工廠的帶動,搬遷群眾的就業和收入有保障,大家也一改過去“小富即安”的思想,增收致富的積極性明顯增強。
在強化政治監督的同時,進一步做實日常監督。縣紀委監委系統梳理建立了村級組織“小微權力”清單,縣、鎮紀委和村監委共同發力,監督村組(社區)干部依規辦事、規范用權,深化整治群眾身邊的“四風”問題,讓群眾住得舒心。
實現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融入、有活力,離不開干部作風的轉變。“我們深入開展糾‘四風’樹新風,推進干部作風轉變,以解決搬遷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為出發點,監督保障各項政策落實落地,以‘真監督’確保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安居樂業。”平利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監委主任崔顯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