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睿 李紅軍
小滿過后,一場微雨,溫潤著平利縣城。團團霧氣把整個縣城鑲嵌在層層山巒之間,猶如一幅色彩亮麗的水墨畫,不禁讓人靠近、觀賞……
縣城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引擎,一頭連著工、一頭連著農。近年來,平利縣委、縣政府搶抓創建全省鄉村振興示范縣機遇,堅持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科學運作、有序開發,全力做實城市建設,做美城市環境,做旺城市人氣,做優城市品位,努力讓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規劃先行“定盤子”
“科學規劃,是構建城市格局,擺布城市業態,決定城市未來的關鍵。建好縣城,就必須讓規劃走在前列、落在實處。”這是新一屆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達成的共識。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平利縣立足資源稟賦,嚴把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三區”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線”,以創建全省“縣城建設示范縣”為目標,以“中國最美鄉村、陜南經濟強縣、山水園林縣城”為定位,按照“開發西區、疏解中區、提升東區、改造老區”的縣城思路,將縣城作為景區打造,修訂完善縣城建設詳規,在規劃中融入全域旅游理念,科學制定城市天際輪廓線和色彩專項規劃。統籌基礎設施、產業園區、公共服務,努力把群眾的需求刻在藍圖上,把藍圖上的愿景與幸福落在平利這方沃土上。
小縣城,大規劃。在科學規劃定位的基礎上,平利嚴格執行節約集約用地政策,立足實際、科學定位,優化提升“一軸六區”功能布局,集中展現了人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水中、交相輝映的山水園林縣城魅力。
項目為要“裝里子”
“原來我們小區,到晚上就像‘摸黑’,現在好了,樓變新了、燈變亮了、路變平了。”家住胡家莊小區的張女士自豪地說。
近年來,平利縣把民生項目作為縣城建設的重要支撐,在鞏固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省級森林城市創建成果的基礎上,以項目建設“加速度”提升群眾“滿意度”。先后完成了桃子坪等8個老舊小區改造,打通了城市的“腸梗阻”和“斷頭路”;逐步推進古城墻、老縣政府門樓修繕,茶文化街建設、夜市街、特色餐飲街和民俗風情街,在城市建設中保留城市記憶。
基礎設施大量投入,為平利城市承載力提升不斷增加砝碼。
老農貿市場拆遷、女媧農貿市場規范運營,新正街、五峰路等8條雨污管網及道路堤等改造,城區主次街道實現瀝青化和雨污分流,30公里濱河休閑步道等系列項目相繼建成,為平利“外樹形象、內聚人氣”增添了“內力”。與此同時,該縣加快發展產城融合,搭建產業承載平臺,持續推進省級經開區以及楊家梁、陳家壩、汽車站等片區綜合開發,“以業建城、以城興業、產城一體、同興共榮”的發展格局已初見雛形。
今年以來,該縣通過整合資源,統籌謀劃布局了教育、衛生、公共服務設施和開發建設等4類25個項目,預計政府類投資15.5億元,可拉動社會投資18.58億元,目前正在有序推進建設。
精細管理“提面子”
群眾期盼與城市建設緊緊相連。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基礎上,平利縣下足“繡花”功,一針一線繪織出縣城整潔有序、內涵豐富的新顏值。
堅持把精細管理作為縣城建設的核心,突出“三管三治”,建立了部門聯動機制,整合力量,分片區、分類別,把違法建設、停車秩序等多類城市的細節管理到位。暢通執法機制,實行定崗執勤、機動巡查、應急響應、集中整治的執法模式,不斷夯實城區各單位環境衛生“門前四包”責任,推行“街長”制,進一步充實綜合執法人員,保障環衛經費,提高了執法人員路面見勤率和管事率,縣城的運轉效能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縣城路通了,群眾心順了。堅持把最好的公共服務惠及給人民,最大限度開發停車資源,對縣城“一橫兩縱”干道車輛實行禁停,建成公共停車場4處、新增車位606個,擬建5處地下停車場和智慧停車管理等正在加快推進,群眾停車難、行車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為人民。平利正以踔厲奮發、接續奮斗的精氣神,朝著“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四宜”縣城悄然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