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旭
大年初五,早上9點多,一股濃郁的酒香從平利縣龍頭村小甑酒坊飄出,連帶墻外杏花樹上的小骨朵似乎都沁滿酒香。為了這口瓊漿,劉中清一家子5點多就要起來,6點開始蒸餾發酵好的玉米,前前后后要花至少3個小時。
這碗正宗的糧食酒,在平利縣小有名氣。劉中清的父親劉德祥是村里釀酒的好把式,靠著祖傳的釀造小甑酒的手藝,贏得親戚朋友甚至外鄉人高高豎起的大拇指。
2009年,在上海漂泊了3年的劉中清回鄉,從劉德祥手中接過釀酒“接力棒”,還專門拜師學廚藝,開起了農家樂,日子越過越得勁。
“現在的日子要比以前更踏實。”在外打工,雖說工資也不差,但劉中清心里空空的。“我總不能在外打一輩子的工吧,再說近些年家鄉發展得越來越好,回鄉創業還有政策扶持。小酒坊就是縣旅游局請人設計的,還扶持了10萬元。”
談起釀酒,劉中清兩眼放光,說得頭頭是道。“我們家的酒采用的是傳統工藝,古法釀造,原料玉米洗泡完后,要煮十幾個小時,再反復清洗多遍,還要上鍋蒸,晾好后下麯,放在木缸里攪拌均勻、培糟,然后開始發酵。”
發酵的木缸放在劉中清家的后院,1米多的直徑,90公分高,一次性要放200斤玉米。發酵時要蓋上大鍋蓋,用泥巴糊住鍋蓋縫隙,再用塑料布扎緊,“發酵必須要無氧,通常釀好的酒大約在50度左右,也有更高的。”
根據溫度,一般發酵半個月至20天。發酵好后還要定缸,最后用大火蒸餾,新鮮的酒就順著木缸一側的小管道流出來。“這時候的酒還不是最夠味兒的,窖藏一段時間會更好喝。”
好酒為劉中清的農家樂增了不少色。“其實從縣城到龍頭村我們農家樂所在地,路并不好走。有段路只有一輛車那么寬。但即便如此,每天來農家樂喝酒吃飯的游客都沒斷過,周末人都坐滿了。”劉中清言語中透露出自豪。
但凡去農家樂吃飯的人,劉中清都免費提供酒水,不少游客喝一次想三次,紛紛打電話回購。“稍微遠點的是寄過去,西安、河北、山西的都有。近一點的上門取。”
現在,一年酒坊要用玉米2萬多斤,產酒6000斤左右,靠著釀酒和開農家樂,一年純收入至少20萬元。“我們會繼續誠信經營,到農家樂的每一位客人我們都會真心實意地好好招待。”談起以后的規劃,劉中清說出自己內心樸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