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祿 李延羽
黃洋河畔,一個嶄新的社區傲然聳立。這里的群眾有車子、有房子、有路子,在小康路上昂首闊步。
近年來,平利縣大貴鎮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扎實落實易地搬遷后續保障服務各項工作,切實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融得進、能發展,用真心真情寫好易地搬遷“后半篇文章”。
堅持就業強基
“以前一直擔心搬出來后沒事做。現在一家人住上了新房子,在小區內的工廠就可以上班掙錢,還能照顧家里。”家住該鎮后灣村安置區的居民王青一邊做著手里的活一邊高興地說。
年初,受疫情影響,外出務工受限,貧困戶多滯留在家,為推動解決搬遷群眾最關心、最受益的就業問題,該鎮黨委總攬牽頭,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分類施策促進就業。組織黨員干部對移民群眾勞動力和就業情況進行摸底,分類建立就業需求、崗位供給等臺賬,并定向培訓、訂單式培訓,依托蘇陜扶貧協作定向就業一批;采取對接勞務派遣公司、成立工作專班等方式,有計劃、分批次組織進行勞務輸出就業一批;通過推動企業復工復產,鼓勵動員勞動力到鎮內社區工廠上班,就地就近就業一批;針對“三無”人員,多渠道開發公益性崗位,確保社區群眾持續增收。
“培訓很實用,講課程也有操作,簡單易學,希望能多幾次這樣培訓,讓我多學學手藝。”從毛壩嶺村搬遷至后灣安置區的村民陳進慧聽著茶產業技術培訓課笑著說。
堅持產業固本
“現在村上的茶園、富硒水稻、烤煙等產業發展得很好,我每天來合作社干農活,每天都能掙100來塊錢,一年下來能掙兩萬多塊錢的務工費,比以前自己種地強多了!”嘉峪寺村搬遷戶胡立志一邊彎腰割稻谷,一邊自豪地說著自己的增收致富經。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產業是根本。大貴鎮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搶抓脫貧攻堅政策機遇,緊扣“五個三萬”產業發展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把產業建設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堅持黨建引領,按照“支部+X+貧困戶”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運用土地流轉、勞務用工、訂單收購等措施,把貧困戶聚在經營主體上,嵌在產業鏈條上,建立起利益共同體,盈利后按比例分紅,切實增強扶貧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帶貧益貧效果逐漸顯現。目前全鎮已培育產業經營主體16家,成立互助資金合作組織6個,發展茶園13000畝、年產生豬12000頭、絞股藍2000畝、中藥材2000畝、富硒糧油2000畝,實現搬遷群眾產業全覆蓋,確保持續穩定增收。
堅持服務惠民
“非常感謝黨和政府,我們住進了新房子,孩子上學特別近,生活也方便了許多,真是太好了。”從淑河村搬遷至后灣村安置區的汪圭正笑容滿面地給孩子做著飯,幸福感溢上眉頭。
易地扶貧搬遷,要讓貧困群眾搬得進去,更要讓貧困群眾住得下來、住得舒心、住得長久。該鎮最大的后灣村安置區選址建設在公路旁、集鎮中心位置,周邊學校、診所、商超等配套齊全,安置區內設置活動室發揮“黨日活動、談心談話、文體娛樂”等服務功能,實現黨員群眾辦事、學習、教育、體驗一站式服務零距離,讓搬遷群眾的服務需求能夠及時得到有效回應。為豐富搬遷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采取文化進萬家、送戲、送電影、送展覽、送書刊等方式,把優秀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送到安置地,利用節假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廣泛開展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群眾性文藝、體育活動,增強幸福感和身份認同。持續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活動,評選表彰文明社區、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公婆等,教育引導群眾破除各種陳規陋習、不良習氣,形成向上向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