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沈奕君
“粟米溝,粟米溝,既無粟米又無路。”粟米溝位于平利縣三陽鎮九里村,村民說,該溝因常年雨水沖刷而形成。
這條當年的“三無溝”,如今正唱著“振興曲”。
“‘振興’的背后,離不開黨的好政策,離不開各級干部的幫扶。”九里村黨支部書記孫自宏說。
臨近溝口,遇到正在清除淤泥的孫自學。
“老孫,挖幾天了?”平利縣紀委副書記、監委副主任、九里村脫貧攻堅總隊長鄧立海問。
“哦,你來了,挖兩天了。”孫自學放下鋤頭,邊走邊說。
“一天給你好多錢?”鄧立海又問。
“120呢!”孫自學說。
孫自學是鄧立海包幫的貧困戶,兩年前脫了貧,由于勤勞,生活越過越好。
粟米溝溝深縱橫,隨著產業的興起,路也隨即修到了產業地。
九里村第一書記范茂盛說,九里村位于三縣五鎮交界的地方,還有一個“插花”組,社情民意復雜,農民工較多,疫情防控難度大,因此村里除了設置監測點,就是把全村8個村民小組劃分成37個網格,每個網格設1名網格長,每天定時排查,把防控的觸角延伸到各家各戶。
說完疫情說村情。范茂盛表示,省上把平利劃分為低風險地區,因此村里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盡早謀劃產業,讓村民早日復工。通過村組討論,由村里的產業大戶牽頭,組織村民種茶、興桑、發展烤煙和中藥材。
2月24日,傳統農歷節日“二月二”,粟米溝非常熱鬧,村民們或拿鏟子,或背鋤頭,挖土、栽苗、填坑、淋水,忙得不亦樂乎。
村民左慶林說:“雖然那個病(新冠肺炎)厲害,但有干部的幫扶,我們有信心戰勝困難。”
一排排桑苗從溝的上游延伸到了下游,從河邊擴充到山邊,眼看著荒蕪的土地種上了桑苗,正在干活的村民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九里村水分充裕,山大人稀,非常適合發展循環農業,因此,在縣紀委監委的幫扶下,鼓勵我們發展立體農業,建設桑基魚塘,實現種桑養蠶,蠶糞護桑,桑下養魚,以此帶動村民致富。”經營主體劉永平說。
返回的途中,一排排新栽的桑苗,整整齊齊立在粟米溝,非常顯眼,鄧立海說:“真像五線譜的曲子。”
筆者應和著說:“那一定是粟米溝的‘振興曲’,不信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