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小彬
地處大巴山腹地的平利縣正陽鎮,是全縣最偏遠的鄉鎮之一,全鎮轄10個行政村,58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2591戶8658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88戶3473人,一般貧困村6個,深度貧困村1個。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正陽鎮根據各村區域特點和自然條件,堅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科學謀劃,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特色產業發展、農業技能培訓……一幅幅干事創業的生動畫面在廣袤鄉村上演。
泗水坪村是正陽鎮最偏遠的村,全村共有279戶905人,產業基礎薄弱。通過探索“黨支部+X+貧困戶”利益聯結模式,該村引進平利縣野山農夫原生態農副產品有限公司,扎實推進產業幫扶項目,成立專業合作社在全村流轉土地600余畝,大力發展陽荷姜、香椿、獼猴桃“3合1”特色產業。通過吸納貧困戶務工、支付土地租金和代銷產品等方式,帶動農戶80多戶,其中貧困群眾43戶。2019年全村陽荷姜實現年產量近3萬斤,平均戶均增收達2000余元,成為該鎮特色亮點產業,以往的荒坡地變成了致富增收的“聚寶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吃上“分紅飯”。
近年來,全鎮按照“突破茶葉、穩定畜牧、壯大藥材、做優特色”的產業發展思路,共建設高效茶園2000畝、中藥材2萬畝、林下魔芋4000畝、烤煙700畝,并對現有1.2萬畝核桃園進行管護。同時,該鎮通過出臺獎補政策等一系列方式加大產業扶持力度,累計投入資金近350萬元,打造了茶葉、烤煙、中藥材等連片產業基地,為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奔小康的步伐夯實了基礎。
為了更好地加快美麗鄉村發展步伐,該鎮緊緊圍繞“保護生態旅游資源,建設生態旅游名鎮”目標,以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為抓手,加快村莊亮化、環境優化工程實施。配置垃圾壓縮車1輛、清運車5輛,建成集鎮垃圾填埋場1座,各村累計投放垃圾箱1300余個,小推車10余個。在基礎建設上,通過高質量編制完善生態文明示范鎮實施方案,啟動讓河、洪家坪、南溪河等7個生態文明示范村建設。同時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新建和硬化及提等改造產業路、通組路、連戶路約66公里,便民橋5座、平板橋7座、鐵索橋4座。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修建安全飲水工程10余處以及通訊基站3座,新建1處集鎮污水處理廠和1座村級污水處理站,“電網寬帶進村”工程達到全覆蓋。
該鎮規劃建設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5個,為加快搬遷入住進度,在洪家坪村積極探索統規統建安置房統一裝修的工作思路,切實減輕搬遷群眾入住負擔。全鎮“十三五”易地搬遷統規統建安置550戶1276人,統規自建227戶919人,分散安置25戶89人,搬遷入住率達100%。大力推動社區工廠建設,目前,在南溪河、八仙、張家壩、龍洞河等集中安置點建設社區工廠4個,容納100余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不能一直讓政府幫扶,日子要想過好,自己努力才是硬道理!”這是正陽鎮龍洞河村3組貧困戶李自祥的心聲。李自祥現年52歲,2004年因帶領村民修橋時,意外被石頭砸傷失去勞動能力,家庭頓時陷入困難。在幫扶單位縣委組織部和鎮村干部的幫助下,他重拾信心,著手開辦農家樂。每年靠著開辦農家樂,實現增收15000余元。
“扶貧還得扶智,幫助和指導貧困群眾著力提升脫貧致富的綜合素質,增加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是我們一直以來堅持的工作思路,也是鞏固脫貧成效的重要舉措。”正陽鎮黨委書記楊輝介紹。
近年來,正陽鎮圍繞轉移就業抓務工增收。加強政企對接、村企對接,搭建好鄉村就業服務大平臺,推動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自主創業。同時,為拓展就業脫貧渠道,該鎮加強與省外對口幫扶單位的協調聯系,推動各項協作事項穩步落實。通過舉辦“春風行動”暨蘇陜協作企業社區工廠專場招聘會,為貧困勞動力提供制造和服務等行業崗位500多個。目前,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實現就業146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