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煥然
深冬時節,走進平利縣老縣鎮的山間田野,處處涌動著一股擼起袖子加油干、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滾滾熱潮。4年來,該鎮盡銳出戰、攻堅克難,用繡花功夫書寫脫貧攻堅答卷,累計脫貧1760戶5109人,貧困發生率由27.5%下降至0.8%。
勠力同心拔窮根
2019年12月11日一大早,老縣鎮萬福山村的村干部就忙得不可開交:22項任務“清零”、產業園正在建設、加快推進舊宅基地土地騰退……“一定要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黑夜,鎮脫貧攻堅作戰部燈火通明,脫貧辦干部根據前期調查摸底認真分析比對系統數據,對錄入的貧困戶信息進行自查……
這樣的脫貧攻堅鏡頭,在老縣鎮,每天都在上演。
堅持盡銳出戰,把“關鍵少數”和主要力量向脫貧攻堅主戰場集結,全面推行脫貧攻堅總隊長機制,由縣級領導、縣級部門負責人、鎮上領導分別擔任11個村脫貧攻堅總隊長,實現脫貧攻堅總隊長全覆蓋。總隊長對所在村脫貧攻堅工作負總責,每月至少蹲村4天以上,鎮作戰部每月召開一次總隊長聯席會議,村每周召開一次分析研判會,統籌協調各種資源,科學調度“四支隊伍”,聚焦問題短板,蹲點解剖麻雀,真正使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更有力、四支隊伍作風更扎實、幫扶責任更具體、幫扶成效更明顯。
為了壓緊壓實脫貧責任,落實落細各項工作,老縣鎮建立長效督辦機制,護航脫貧攻堅。堅持“說了算、定了干”,建立健全“一月一安排、一月一落實、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名”的“四位一體”督辦工作法,有效解決了安排部署多、推進落實少、工作不精細的問題,從嚴從實推動脫貧攻堅真正落地見效。
精準施策開“良方”
老縣鎮總人口2.1萬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863戶5261人,分布在11個行政村和1個農村社區,貧困人口的家庭情況和致貧原因各不相同。
“精準把脈、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老縣鎮黨委書記楊居僑說,該鎮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探索出“優化工業、壯大農業、突破旅游”的發展新路子,推動工業振興,農業增效,農村增美,農民增收。
該鎮搶抓東南沿海產業轉移和蘇陜協作的機遇,按照“總部在園區、工廠在社區、車間進村莊”的思路,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引進優質企業,發展勞動密集型工廠,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目前引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家,發展社區工廠7家,年產值達5000余萬元,共吸納搬遷群眾就業750余人,解決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110人,人均月工資1500元以上,實現了“以創業促就業、以就業促增收、以增收促脫貧”的目標。
該鎮依托資源優勢,創新“支部+經營主體+貧困戶”模式,以中藥材、生態豬、茶葉為重點,富硒糧油、絞股藍、乳鴿養殖為補充,通過招商培育,成功創建了5個縣級農業示范園區,建成了3000畝的北醫大種源基地,招進了年產5萬頭的生態豬良繁場,新建茶園示范點2000畝,規劃建設柿子園2000畝,全鎮新型經營主體和大戶43家,帶動貧困戶770戶2387人實現穩定增收。
老縣是平利的西大門,鎮政府所在地稻草街享有“女媧山下小江南”的美譽,這里交通十分便利,人文資源豐富,依托女媧小鎮田園綜合體,打造車廂峽古遺址、平安宮、千畝茶園、鴿子宴、云海日出等“兩線十景”,包裝推廣出“老縣一日游”,建設鄉村民宿客棧10家。
辦實事提升幸福感
“用水、用電、走路、打電話、看電視都很方便。”說起現在的生活,家住萬福山村的貧困戶張運禮充滿喜悅。
從“雨天兩腳泥、晴天一身灰”,到暢通和整潔的村組水泥路,從大片土地撂荒,到如今的多家企業入駐,特色產業拔地而起,在過去的幾年里,老縣鎮的貧困群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脫貧攻堅帶來的變化。
近幾年,黨委在每年年初圍繞民生工程、脫貧攻堅、基礎設施、村容村貌、產業建設等脫貧攻堅方面承諾10件實事、各村黨支部承諾3件以上實事、農村黨員每人至少承諾1件實事,采取黨員提議、支部商議、黨委審議的“自下而上”征求意見與黨委批復、支部實施、群眾監督的“自上而下”推進實施相結合,并把實事工程作為年終考核和民主評議的一項重要內容,推動實事工程落地落實,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增強群眾幸福感。
不僅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該鎮結合傳統文化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升群眾的歸屬感和獲得感,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建立健全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四會”組織,定期開展道德評議、移風易俗、文化傳播、文明創建、誠信建設、依法治理“六大活動”,推動民風鄉風向上向好。隨著新民風建設的縱深推進,打牌喝酒的人少了,遵紀守規的人多了,懶惰混日子的人少了,干事創業的人多了,貧困戶少了,富裕戶多了,農村精神面貌悄然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