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勇兆
一大早,平利縣長安鎮棗園村友緣茶業現代農業園區里,業主洪善楷正在給茶農們“上課”:“采摘嫩葉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手法,要用提采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茶梗,輕力上提。”出了園區后緊接著來到茶葉加工廠,他對制茶師傅叮囑道:“名優綠茶一定要特別注意加工的時間把控,從鮮葉攤涼,到殺青、整形、烘干,每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長期以來洪善楷對茶葉采摘和加工都是親自把關,怕在這兩個關鍵環節出現問題,導致成品茶葉湯色與口感不純正。
洪善楷父輩做茶20余年,在平利縣當地有口皆碑,他自身從小耳濡目染,更是知道制茶是一門辛苦的工作,每當遇到采摘旺季,經常連續幾天幾夜無法休息,父親熬出了縷縷白發,看著父親操勞的身影,這讓正就讀大學的洪善楷于心不忍,總想要為父親分擔點什么。2011年,洪善楷于西安軟件科技學院畢業后,腦海中始終揮之不去的是父親忙碌的身影,想要回到那個小山村為父親卸下身上的重擔,最終他舍棄了大城市的體面工作和不菲的待遇。
怎么幫?如何干?是洪善楷回到家后面臨的難題。2014年春天,茶園正值采茶制茶旺季,制茶師傅們已經連續在生產線上忙碌了三天三夜,洪善楷擔心師傅們這樣熬下去會出現問題,想到平時各個生產流程自己早已熟記于心,于是主動要求替換師傅們親自上陣,并感到能為家里分憂感到十分開心。次日清晨,老客戶上門采購春茶,看到還在機房里的干茶,色澤翠綠顯豪,條索圓直似針,干凈均勻,迫不及待地沖泡了一杯,可客戶嘗了一口后,卻皺起了眉頭:“不對,不是這個味!”洪善楷心里咯噔一下,難道是自己的制茶過程中遺漏了什么,可仔細回想,自己雖一直以來沒有親自參與制茶,可長時間的觀摩學習老師傅們的制茶手法,對比昨晚自己制作流程和方式,兩者并沒有什么不同,洪善楷趕忙再次沖泡了一杯老師傅制的茶,互一對比,馬上發現了問題所在,雖說色香俱全,可就是這個“味”上不對。經過這件事情,洪善楷四處討教解惑,終于知道了問題關鍵在于傳統的加工工藝中,太過依賴老師傅的制茶經驗。明白了這其中緣由后的洪善楷,馬上聯系了縣茶業局,以自家公司為主體聯合了多家茶企,發起了《平利名優茶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課題研究,最終團隊通過在制茶過程中反復試驗,確定加工各環節時間、溫度、濕度等參數,統一了加工標準,攻破了傳統手工制茶茶品層次不齊的難題。
制茶品質統一后讓洪善楷終于松了一口氣,可緊接著的一個電話,讓他剛放下的心又懸了起來。“今年我們的山地茶園里的幼苗長勢不太好,一部分幼苗又枯了,這樣下去這塊茶園怕是要廢了。”山地茶園由于是荒山改造,土質硬、土肉薄,土壤容易板結,按照常規的管護方式無法達到理想產量和規模,擺在洪善楷眼前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改善土壤環境。正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鎮政府大力推廣秸稈還田,保護生態環境,洪善楷上網查閱資料,發現作物秸稈不僅含有較多有機物質,還富含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秸稈還田能夠提高土壤保濕能力、改善土壤肥力,不污染土壤,從而提高茶葉品質、增加茶葉產量。洪善楷了解到后立即組織公司在鎮域周邊大量回收秸稈,粉碎后作用于山地茶園,效果立竿見影,讓原本一畝產量只有10余斤干茶的山地茶園產量翻倍。
一直以來,洪善楷都把創新作為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不斷增加企業創新的投入,先后為公司申請了13項專利。他自己也于2015年榮獲陜西省第二批高級職業農民稱號、2016年榮獲安康市政府科學技術一等獎、2017年榮獲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普獎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8年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2019年榮獲陜西省手工制茶技能大賽直條茶類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