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柳偉 胡后兵
“穿上白短袖、套上西裝褲,換上擦得崩兒亮的皮鞋,照了又照鏡,梳了又梳頭發……”8月18日中午,雙楊村5組駱照成愛人看著他這番“拾掇”,開玩笑說:“打扮再好也是農民,開個會,看你心熱得像是‘攬火’。”
“你說對了,咱就是去攬活,還是大活。”故意曲解意思的老駱俏皮的說完,便坐上筆者的車“麻溜”的走了。“別的會咱可不來,但今天的會我是非去不可。”在車上,老駱一本正經對筆者說道。
老駱口中“非來不可”的會,是平利縣雙楊庖湯宴合作社成立大會。
作為“網紅”的平利雙楊庖湯宴,在包幫部門縣委辦持續的策劃營銷下,成為集原生態民俗風情和鄉村美食體驗為一體的文化消費品牌,群眾積極性被充分調動,擁有大量的“消費粉絲”。
隨著客戶的增加,庖湯宴成為人們再現兒時記憶,尋找美麗鄉愁的香餑餑,庖湯訂單一宴難求。但是,有些農戶舉辦庖湯宴時圖洋去‘土’,農家特色不鮮明,影響了城里客人的鄉土體驗感,還有對傳統儀式的把握和再現也不夠充分等等。庖湯宴規范化問題亟待解決,為此,雙楊村脫貧攻堅總隊長李仕陽策劃成立雙楊村庖湯宴合作社,對辦宴的儀式感和食材的鄉土化進一步規范,推行庖湯宴標準化。
8月18日,村上召開了群眾代表大會,雙楊庖湯宴合作社正式成立了,合作社將充分發揮庖湯宴的文化消費扶貧作用,真正找到解決辦庖湯宴規范化問題,推動庖湯宴向標準化、制度化、產業化邁進。
合作社成立現場氛圍非常活躍,無論是庖湯宴《章程》,還是庖湯宴舉辦《標準》,鎮村干部都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表述,讓群眾對庖湯宴有了更深的理解。“社員舉辦庖湯宴,都要像娶媳婦一樣把里里外外打掃干凈。”“辦好庖湯宴,顧客是上帝。”“每一名社員都是雙楊村的一面旗幟,都代表著雙楊村的整體形象。”等等生動的語言和生活化描述,把庖湯宴的標準化理念深深地滲透在社員心中。
同時,參會人員還從“申辦程序”“宴前準備”“宰牲儀式”“辦宴規范”等5個方面對“平利雙楊庖湯宴規范化服務標準”進行了討論,統一了庖湯宴操作標準和服務流程。鎮村干部還對凸顯庖湯宴濃郁鄉情、農耕文化現場進行了講解,保證客人在品味庖湯宴的同時還能找回濃濃的鄉愁。
在合作社成立會上,村里12名頂尖廚娘統一領取了庖湯宴“標志服”,48名社員拿到了紅堂堂的社員證,亮閃閃的“平利縣雙楊庖湯宴合作社”的牌子也上了墻,社員你一言我一語,都在議論庖湯宴帶來的實惠,臉上寫滿了憧憬。
“肯定好啊,聽得懂啊。開這樣的大會,能穿上這衣服,那是合作社和干部信任我。我曉得了這個活要保證質量,一定要好好做、用心做。”當問到穿上印有“雙楊庖湯宴”字樣工作服的感受時,庖湯宴廚師組組長、二組貧困戶馬坤英笑嘻嘻地對筆者說。
“合作社搭臺、庖湯宴唱戲。平利雙楊庖湯宴,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社員進入‘抱團發展’的合作社發展道路后,能進一步促進庖湯宴走向市場化、產業化,項目促進帶貧致富成效將更可持續。”當天參會的長安鎮副鎮長龍飛很有感觸的說。
“引導貧困戶直接參與庖湯宴項目的過程,也是實現傳統養殖農業向三產消費服務融合發展的過程,有利于農村集體經濟的培育和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堅持走市場化的同時,也要讓群眾堅守原本的勤勞樸實、淳樸善良、熱情好客的品質,這對于涵養好民風,助力脫貧增收是個很好的路子。”李仕陽說。
話說間,作為“附加”項目,平利雙楊村的“長桌宴”開席了,縣鎮村干部和參會的群眾圍坐在一起,一邊觀看庖湯宴專題片,一邊盡情享受著美味“土家菜”,再現了干群一家親的場面。庖湯宴,就像一條紐帶,讓群眾把平淡的日子,變得生動、富足,而且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