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劉光曦 胡后兵) 平利縣把提高貧困戶實用技術和務工技能水平作為推進貧困群眾創業就業、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提升脫貧質量的重要舉措,依托資源、精準培訓、確保成效。今年來,完成貧困勞動力實用技術和務工技能培訓1.4萬人(次),其中開展農業實用技能培訓319場培訓11876人(次)、技能培訓78期培訓2396人,3546戶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外出務工、創業就業實現脫貧持續增收。
“八個一”確保精準培訓。圍繞培訓目標,充分發揮政策優勢,創建出了“八個一”扶貧培訓模式,即每貧困村有一個幫扶部門(黨支部)、一站(創培驛站)、一人(創業致富帶頭人)、一室(鄉土人才工作室)、一團(技術指導團)、一地(村實訓基地)、一社(就業單位:社區工廠、合作社)、一證(技能培訓合格證),把“戶分三類”和培訓導向性結合起來,進行“小班制”、“點對點”培訓,確保有培訓精準性。
“三步驟”激發內生動力。依托西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豐富教育資源以及全縣2所“社區學院”和1所扶貧學院,通過“扶智”“扶志”“賦能”三步驟,采用理論教學、現場示范、實地學習、典型事跡報告等形式,實現貧困戶“被培訓”到“要培訓”的轉變,提高參加培訓的積極性、認真度,提升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的信心和能力。
“兩條線”提升脫貧成效。堅持產業脫貧的基礎地位,著眼全縣現代農業“五個三萬”發展目標,將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作為首要培訓方向,加大畜禽養殖,茶、藥材等涉農技術的培訓力度,確保脫貧成效的精準性。同時,立足實際,對發展產業能力不足、意愿不強的貧困戶,依托社區工廠,大力開展勞務技能培訓,保障技能真正“實用”,實現人人得培訓、戶戶能有技能、家家能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