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唐益平) 長期以來,受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限制開發的影響,以及水源地保護和交通瓶頸的制約,作為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重點縣和生態保護縣,陜西省平利縣工業發展基礎薄弱,縣域經濟總量小,農民增收脫貧路子窄。
如何實現搬遷群眾穩定就業增收、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成為平利縣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平利縣從強化技能培訓入手,從消除貧困勞動力精神貧困著力,從“要我脫貧”轉化成“我要脫貧”“我能脫貧”,使貧困勞動力積極投身到轉移就業、發展產業、創辦家業的致富大潮之中,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這場硬仗。
思想引導先行 力求“志、智”雙扶
思想是解決所有問題的先導,思想通,一通百通。
據平利縣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平利縣把貧困勞動力的思想引導教育放在培訓工作首位,解決好精神貧困問題,做好精神扶貧,摒除貧困勞動力“等、靠、要”思想,讓每個參加技能培訓的貧困勞動力明白:實現脫貧致富,必須要勤勞、要勤奮、要奮斗。
“我們的培訓課程在內容上堅持技能扶貧與精神扶貧緊密結合,實行‘志、智’雙扶,每期培訓開設3天教育引導課,從思想上引導貧困勞動力改變。”平利縣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強調。
來自平利縣廣佛鎮秋河村的貧困戶潘世維,2017年10月參加了該縣舉辦的電商創業培訓班。培訓過程中,培訓老師把“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作為培訓班班訓,灌輸給每一名培訓學員。潘世維的學習動力被激發了,燃起了脫貧致富的斗志。
培訓之后,潘世雄辦理了營業執照,成功開辦一家電商店鋪,主營鮮竹筍、干竹筍、臘肉、野生蜂蜜等特產,并通過微信、微店、淘寶店鋪等渠道進行銷售。
今年4月,他將店鋪從線上擴展到線下,現在月銷售總額兩萬元以上,成為該縣脫貧致富的一個典型。
推廣“八個一”模式 確保培訓精準
為確保每個貧困戶中至少一人掌握一項就業技能,每戶至少有一人實現穩定就業,平利縣從2017年開始加大貧困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力度,當年就實現脫貧村在家貧困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全覆蓋。今年以來,該縣培訓未脫貧貧困勞動力2032人。
平利縣積極探索就業技能培訓精準“八個一”模式,即每個貧困村都有一個幫扶部門(黨支部)、一站(創培驛站)、一人(創業致富帶頭人)、一室(鄉土人才工作室)、一團(技術指導團)、一地(村實訓基地)、一社(就業單位:社區工廠或合作社)、一證(技能培訓合格證),確保戶戶有技能,家家能脫貧。
不少貧困戶在培訓后,找到適合自己創業就業、發展產業的脫貧路子,開始積極生活、積極就業。
平利縣八仙鎮松樹廟村貧困戶楊飛就是其中的典型。楊飛先天右手殘疾,在平利縣“八個一”模式的精準幫扶下,他掌握了電商銷售技能,開起自己的微店和淘寶店鋪。
目前,他的生意很是紅火,月銷售額已逾萬余元,成為殘疾人致富的一個代表。
依托社區工廠載體 培訓產業工人
平利縣廣佛鎮東山寨村貧困戶劉青青,2017年8月從平利縣藥婦溝社區電商創業孵化中心電商培訓班結業。2017年12月,她又參加了高級電商專題知識及電商扶貧高級班培訓。
培訓之后,劉青青在村里建立了“村淘服務站”,從事電商銷售,主營包谷糖、菊花茶、層層糖、臘肉等,現月銷售額萬余元。目前,她已經成為遠近知名的致富能手。
近兩年來,平利縣結合市場就業技能需求和產業發展實際,依托合作社、產業基地、示范園區等社區工廠,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培訓實用技術,專業有縫紉、電子裝接、毛絨玩具、手工藝品、園林修剪等。
在培訓過程中,培訓師將理論與實操相結合,帶領學生進入合作社、產業基地、示范園區現場演練。
“在社區工廠參加完培訓之后,我們有了一技之長,也有了致富動力和信心。”劉青青說。
據平利縣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移民搬遷到社區工廠就業,從強化技能培訓到“志、智”雙扶,從消除精神貧困到激發內生動力,平利縣在就業扶貧上實現了由表及里、由促生到原生的深刻轉化,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有業就、能致富”的目標,走出一條符合平利縣發展實際的技能培訓助力脫貧攻堅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