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程志林
梅子鎮南昌獼猴桃基地,碩果盈枝,產值首次突破90萬元;城關鎮青龍埡香菇產業園,朵朵小傘一樣的香菇密密麻麻;寨溝朱鹮基地,吸引了一批批研學的小游客……金秋時節,地處秦嶺腹地的寧陜大地上,處處農林產業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寧陜縣人大常委會圍繞“林業興縣”發展路徑,綜合運用視察、調研、執法檢查、專題詢問等多種形式開展監督,推動林業工作從保護綠水青山到實現林下經濟蓬勃發展。
“這是我們的智能巡林系統,在全縣人口密集區、重要林區建設100個智能監測站,覆蓋面積2800平方公里,不管哪里冒煙,我們都能第一時間發現,并反饋給村組。除了防火,系統也對野生動植物保護起到了監測監管作用。”9月5日,在寧陜縣農業林業和水利局辦公室,工作人員向縣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成員現場演示智能巡林系統功能。
當日,除了查看智能巡林系統,執法檢查組還認真查看了“三長治林”“三網管林”“三技護林”林長制組織體系和運行模式,并現場提出2條具體可行的意見建議。
年初,寧陜縣人大常委會將林業工作列入專題詢問內容,組織開展執法檢查,加大生態環境和林業資源保護工作。
與此同時,寧陜縣人大常委會積極開展環長安河城市步道及生態修復、秦嶺南麓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等項目專項視察,助力生態修復工作。還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動態排查整治問題進行全過程監督,確保問題得到及時整改。
“請問縣林業部門圍繞‘林業興縣’發展戰略做了哪些工作?林業工作未來有哪些長遠規劃?”9月29日,在寧陜縣人大常委會舉行的林業工作專題詢問會上,城建環資工委主任楊寧率先發問。
“目前,我們以國土增綠、農民增收、林業增效為目標,以林長制賦能和林業高質量發展為抓手,著力實施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重建、生態富民、生態服務、生態安全六大工程,全縣林業工作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未來將申報建設種子基因庫、皇冠野生動物救助救護站、打造秦嶺花谷、加快‘雙儲林場’建設,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踐行國家‘雙碳’戰略、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不斷激發林業發展的內生動力。”針對詢問,縣農業林業和水利局局長鄭常濤如實應答。
圍繞林業關聯產業發展、林業資源保護與利用、林業改革和探索創新等方面,委員和代表現場提出了群眾普遍關心的、檢查發現切實存在的、當前亟需解決的多個問題。各應詢單位一把手直面問題、實事求是回答了工作現狀和下步對策。
詢問全程氣氛熱烈、干貨滿滿。在“一問一答”中,詳細了解了林業工作的成效,找準了林業工作的難點和堵點,通過問實情、議對策,不避矛盾、開門見山,充分展現出人大監督的剛性與力度,促使人民群眾關心的林業問題有效得到解決,為聚力發展農林產業,合力助推“林業興縣”匯聚了強大力量。
金秋時節,寧陜縣金川鎮老莊村雨淋壩組村民許蒼喜家的天麻地里,一個個圓潤如牛角般的成品天麻從林下菌棒里翻出來。“如今木材消耗少了,產量卻不變,新技術真是省力還掙錢。”許蒼喜喜不自禁。
作為鎮人大代表,許蒼喜帶動了30余戶農戶一同發展天麻產業。他口中的新技術是采用烏紅雜交天麻品種,同樣種植面積,消耗木材比過去減少了一半,產量卻有所增加。
寧陜全境處于秦嶺保護區域,全縣森林面積530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96.24%,發展林業產業具備生態環境好、生態資源優、“菌藥果畜”產業起步早、轉化潛力大等優勢。
近年來,寧陜縣人大常委會組織動員縣鎮人大代表助力鄉村振興開展“五帶五做”活動,號召各級人大代表發展天麻、豬苓等道地中藥材,林麝、梅花鹿等特色林下種養殖。據統計,全縣帶頭發展林下經濟的各級人大代表達227名,帶動群眾4000余戶12000余人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