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尤蕾 陳陽軍
盛夏時節采蜜忙,走進寧陜縣龍王鎮永紅村崔世祥家蜂場,百余桶蜂箱錯落于枝葉繁茂的叢林間,微風拂過,蜂飛蝶舞,空氣中都仿佛彌漫著絲絲“蜜味兒”。
“我們這兒地處深山,花草樹木種類眾多,蜜蜂根本不缺吃的,產的蜜更是格外香甜純正。”頭戴紗帽罩正在割蜜的崔世祥樂呵呵地介紹。
其實,龍王鎮一直有養蜂的傳統,崔世祥起初抱著在房屋周圍養幾箱試試的想法,沒想到短短幾年就發展到100余箱,加之天然綠色無公害的花源,釀出的蜂蜜品質純正、色澤黃亮、香味濃郁,備受消費者的青睞,一下子就成了全村有名的“蜂場主”。
然而,從無一技之長的“門外漢”,到如今養蜂的行家里手,過程不是一帆風順,崔世祥也曾有過好幾次想要放棄的念頭,2017年是他養蜂的第一個年頭,也迎來了第一個困難。
“蜂怕嚴冬,蜜留一半。”經驗不足的他,秋天割蜜時留給蜜蜂取食貯存的蜂蜜過少,不僅新分的幾箱蜜蜂全軍覆沒,就連老本都險些損失殆盡。此時,50歲的崔世祥作為家里的頂梁柱,辛辛苦苦一年的成果就這么沒了,經濟上的壓力瞬間感覺重了幾分,所有人都以為老崔這蜂怕是養不下去了,可他的倔勁反倒被激發起來。
來年春天,老崔擴大了養殖規模,蜂箱比原先增加了一倍,但私下并沒多少人看好。老崔看在眼里暗暗使勁,沒事兒就蹲在蜂桶旁觀察蜜蜂的習性,研究養殖辦法……經過一年的精心照料總算有了回報,看著亮晶晶、稠糊糊的蜂蜜,老崔高興之余銷售問題又讓他犯起了難,可這次還沒等求助,老崔背后的“高人”直接上門,解了燃眉之急。
原來,老崔家的情況早就被當地鎮村掌握了解。最早也是鎮農綜站干部給了他繼續養蜂的信心,通過“點對點”幫扶、“一對一”指導,專人聯系技術培訓、外出參觀學習經驗,逐步提升了養殖技術。幾年下來,老崔的蜂場規模越發壯大,技術愈發成熟,蜂蜜的銷路也徹底打開,最遠能銷售到內蒙古、江蘇、安徽等地,每年產出的800余斤優質蜂蜜都是供不應求,年收入近10萬元。
不僅如此,崔世祥作為人大代表,致富不忘帶富,通過成立合作社,以農民務工、入股分紅、分包代養等方式帶動脫貧戶6戶18人,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
眼下正是養蜂釀蜜關鍵時期,在老崔帶動下,永紅村村民房前屋后、田間地頭、巖石下養蜂人忙碌的身影隨處可見,一條致富的“蜂”收之路也正在徐徐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