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太萱
地處秦嶺腹地的寧陜縣,總面積3678平方公里,轄11個鎮68個村12個社區、7萬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特點孕育了豐富的物產資源,生漆、木耳、板栗、山野菜、核桃等土特產年產量數百噸。隨著一頭連著脫貧增收,一頭連著鄉村振興的“土特產”潛力不斷被挖掘,“土特產”搭上互聯網的快車,更好地帶富一方百姓,寧陜縣也逐漸走出了一條盤活優勢資源、打造金字招牌、延伸富民鏈條的產業振興之路。
盤活優勢資源,做好“土”字文章
“我在2015年的時候開始養蜂,今年是第八年了,2022年是產量最好的,年產量達1000斤。”寧陜縣旬陽壩中蜂養殖大戶張儒勇自豪地介紹道。
寧陜縣境內森林覆蓋率高達96.24%,有植物136科1178種,其中大宗蜜源植物20余種,花期長,周年花期接連不斷,是中蜂繁衍、生存和發展的天然絕佳之地。林下資源豐富,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無工業化污染,有著發展中蜂產業的資源稟賦,這也為蜂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蜜源地,成就了良好的蜂蜜品質。
寧陜縣梨子園養蜂專業合作社是一家集中蜂養殖、蜂產業文化展示、蜂產品及農林特產品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龍頭企業。合作社現有種質資源蜂群3000余箱,年可提供種蜂群1000余箱,優質生態蜜3萬公斤以上。據悉,2022年收購農戶土蜂蜜5萬斤,年銷售達300萬元以上,通過產業帶動,實現養殖戶增收5000余元。
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同樣促進了寧陜縣“菌、藥、果、畜”四大主導產業的蓬勃發展,寧陜縣依托當地自然資源,持續壯大新發展食用菌1200萬袋,種植豬苓6760畝、天麻6200畝、鮮食玉米4590畝,科管林果8.8萬畝,養殖中蜂3.5萬箱。累計培育龍頭企業39個、農業園區92個、合作社364個,家庭農場103家,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我今天一上午可能挖了有三千多斤天麻,估計挖完可能一萬三四千斤,這個產量還是相當可以的,比我們原先那種老式品種的天麻產量高得多,而且種出來的價錢比老品種一斤高出一塊多錢。”金川鎮天麻種植戶鄧海坤高興地解說著。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造就了“寧陜天麻”的獨特品質,因地制宜發展天麻種植,是寧陜群眾脫貧致富的一劑“良方”。
近年來,寧陜縣圍繞天麻種植改良技術不斷深化探索,鼓勵農戶科學種植天麻,掌握好關鍵的技術,加強管理,實現天麻種植增產增收。全縣上下盤活優勢資源的同時,注重挖掘土特產多元價值,既保持“土味” ,又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再創新高,奮力實現生態好、旅游強、林業興、鄉村美、百姓富。
打造金字招牌,樹立“特”字導向
寧陜天麻、寧陜豬苓、寧陜香菇列入國家農產品地標產品,寧陜天麻、寧陜豬苓評選為“陜西十大秦藥”品牌,梅子鎮“翠香”獼猴桃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寧陜縣被授予全國“優質成熟蜜生產基地”稱號……在找準特色,擦亮金字招牌的路徑上,寧陜縣堅持靶向發力,做優做強“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品牌賦能特色產業提檔升級。
在寧陜縣梅子鎮南昌村女王山上,“翠香”獼猴桃成了百姓增收的致富果。在當地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昌村干部 、黨員開展調研,先后多次到周至、戶縣、眉縣等產業發達地區參觀考察獼猴桃產業園。在引進的種植技術基礎上,結合本地氣候、環境等特點,將引進品種同本地野生品種進行科學嫁接,在花期進行人工授粉,實現了產量增加、品質優異的新種植技術。
口感細膩,清甜多汁,果大肉厚是女王山上“翠香”獼猴桃的特色,2020年榮獲安康首屆獼猴桃品鑒會“金果獎”,村民們自豪的講:“我們的‘翠香’獼猴桃敢接受每一個挑剔美食家的挑戰!”在先進種植技術的加持下,獼猴桃產值的突破下,農戶們的積極響應下,園區規模從最初200畝的面積擴建到現如今520畝,帶動當地32戶群眾穩定增收,解決群眾就近務工100余人,預計今年獼猴桃產值將達到140萬,就此單項,南昌村今年人均收入將增加5000余元。
隨著朱鷺山米亮相北京地鐵一號線,成功入選“全國100個三農優秀品牌”,央視CCTV-17農業農村頻道《我的美麗鄉村》欄目專題宣傳推介,生態環境良好的漁灣村依托自然稟賦順勢而為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讓漁灣美景、鄉建經驗,傳至更遠的地方,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漁灣、了解漁灣、來到漁灣,2022年克服疫情和道路交通影響,接待游客超過萬人。“特色招牌”走出山村,贏得了社會和大眾的認可,為鄉村蓬勃發展積厚成勢。
延伸富民鏈條,開出“產”字良方
近年來,寧陜從發展產品向發展產業轉變,加強農產品加工、包裝、倉儲、物流、營銷,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全產業融合,把充滿鄉土氣息的“特產”做大做優做強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一劑良方。
寧陜縣搶抓秦嶺國家公園建設機遇,突出一業引領,壯大文旅康養產業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水源保護和資源普查為依托,壯大包裝飲用水產業鏈;立足特色中藥材資源,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專家指導、產學研結合,壯大生物醫藥產業鏈;圍繞生產、加工、運銷三大基本環節,建立香菇、木耳、羊肚菌菌種繁殖體系和生產基地,壯大食用菌產業鏈;狠抓以核桃、板栗、花卉產業等為主的特色林果經濟建設,壯大林果產業鏈;從抓基地、抓種植、抓技術、抓生產、抓管理入手,認真組織營銷活動,擴大銷售市場,提升產品附加值,打造鮮食糯玉米全產業鏈。
6條產業鏈以建立產業鏈鏈長制為抓手,鍛長板、補短板、固底板,在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融通供應鏈上齊發力,加快構建企業集聚、項目集合、產業集群、要素集約、創新集成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聚合效益,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讓老百姓有更多“真金白銀”的收獲,讓特色產業真正成為富民產業。
去年來,廣貨街鎮鄉村旅游知名度持續提升,累計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帶動農產品銷售、農家樂等相關行業收入1億元以上。累計接待研學團隊7279人次,研學綜合收入實現300萬元。安康國家雪上項目訓練基地新簽約河北省滑雪隊、上海體育學院開展訓練和科研,體育訓練綜合收入達到260萬元。筒車灣鎮探索電商銷售路徑,帶著注冊“海棠園村”品牌的農副產品入駐國家832消費扶貧平臺,成功將蜂蜜、大米、干竹筍等農產品擺上城鎮超市貨架,銷售額突破150萬元,2022年海棠園村被評為“全省鄉村治理示范村”、“市級文明村”。城關鎮通過豐富多元的旅居食宿、自然教育、山貨營銷、觀光養生等體驗活動,農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涌現出青龍婭農業園區、濱海科技、綠寶、梨子園中蜂養殖等一批現代農業園區,工商業主體達3592家,總產值達到12.8億元。
全鏈條升級促進了全產業融合,鄉村特色產業正呈現新趨勢,寧陜縣一、二、三產業的互補業態既增強了“土特產”的市場競爭力,還拓展了“土特產”可持續發展能力,讓老百姓的口袋逐漸富起來,一幅幅欣欣向榮、人民富裕富足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秦嶺山村鋪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