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陽軍
一幢幢白色的樓房拔地而起,一臺臺生產機械在快速運轉,一群群工人在廠房里忙碌,花草樹木正在春風的沐浴中拔節生長,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蕩漾在寬敞的文化廣場……初春時節,走進寧陜縣龍王鎮河坪易地扶貧安置點,呈現在眼前是一派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場景。
河坪安置社區是寧陜縣龍王鎮易地扶貧搬遷最大的集中安置點,位于龍王鎮東南部的河坪村,距離縣城62公里,距離鎮政府所在地13公里,共有17個單元190套安置房,容納了來自全鎮三個村的162戶,418位搬遷群眾。為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讓“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早致富”成為后搬遷時代的新常態,該鎮緊緊圍繞“建設新環境、提供新服務、發展新產業、培育新民風、創造新生活”的思路,聚力打造集安居、產業、就業、管理于一體,筑牢群眾小康生活基礎的“五新”社區。2022年,河坪安置社區被評為安康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管理服務“五星級”社區。
黨建強引領,社區治理有深度
來自棋盤村的黨員付天兵說:“我是從棋盤村北溝組山上搬到河坪安置點的,住得離黨支部遠了,還在發愁怎么參加黨員活動,沒想到河坪村黨小組成立了。”如今,每季度一次的黨小組會議,成了河坪安置社區黨小組的“固定黨日”活動。
河坪安置社區1號樓的樓長丁仁早是河坪村河南組人,提起社區管理方面的事,他是如數家珍:“我們現在是樓長負責制,每棟樓都選舉了樓長,負責公共衛生、車輛停放、矛盾排查、政策宣傳等,還要把收集到的意見建議反饋給村上,雖然工資不高,但能給搬遷來的鄉親們辦點事,每天都感覺很充實!”
“我們按照轄區管理、就近便利的原則,在安置社區成立黨小組,發揮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激發黨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黨旗插在了社區治理最前沿,把黨的聲音帶到了群眾身邊。”龍王鎮黨委副書記王小東介紹道。
近年來,寧陜縣龍王鎮黨委始終將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發展作為頭等大事來抓,成立了黨小組、組建了業主委員會,實行社區委員會管理制度,制定小區公約和村規民約,發揮居民民主自治作用。由搬遷居民選舉樓長,推進社區民主決策制度建設,通過社區居民會議討論決定重大公共事務,發揮搬遷群眾在村民自治中的主體作用,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體系,保證搬遷群眾“遇事有人管、問題有人辦、需求有人幫”。
2022年以來,社區協調解決搬遷群眾“急難愁盼”問題30余件,幫助28個勞動力穩定就業,化解矛盾糾紛10余起,排查整治安全隱患20余起。2022年河坪村試點探索的“老雁新輝”136行動被作為基層黨建示范項目在全縣推廣。
社區建廠子,自家門口見收入
元宵節后,龍王鎮河坪安置社區便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上班族”。正在五月興服裝公司上班的陳述嬌笑呵呵地說:“沒想到現在都能在家門口上班,老人和小孩子也照顧了,一個月還能掙三千多塊錢。”
寧陜縣龍王鎮河坪安置社區因地制宜,把集中安置點的一樓門面房進行內部改造,建設成為標準廠房,引進在外創業成功人士興辦社區工廠,注冊成立了寧陜縣五月興服裝公司,吸納轄區有勞動力的群眾就業,讓搬遷群眾實現了“樓上居家、樓下就業。”
據了解,該鎮把發展產業和促進就業作為移民搬遷后續幫扶重點,鎮黨委統籌各方力量,多方面整合創業就業扶持政策,廣泛搭建招商引資平臺,發揮在外能人的資金和資源優勢,吸引“歸雁”反哺家鄉。積極對接縣級部門爭取優惠政策,通過政府裝修、減免房租、補貼水電費、協調流動資金等方式,給社區工廠生產運營創造便利條件。
“鎮村都在幫公司招聘工人,服裝廠的員工從最初的五六個人增加到現在的三十多個。”河坪村支部書記高忠滿介紹道。他扳起指頭算了一下,社區工廠運行以來,陸續帶動周邊群眾就地務工40余人。
同時,該鎮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解決安置社區環境衛生清理,保障搬遷群眾的居住環境清潔衛生。截至目前,通過勞務輸出、就近安置、公益性崗位等途徑,提供就業崗位100余個,高質量實現了有勞動力家庭至少1人就業的目標。
服務全覆蓋,群眾生活更幸福
正月初三,河坪安置社區文化廣場傳來嘹亮的歌聲,搬遷群眾三五成群,婦女迎歌起舞、孩童嬉戲打鬧、老人下棋散步,一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和諧景象。“自從河坪村新建了安置點,修建了文化廣場,舉辦起各式各樣的文娛活動,群眾的熱情高漲了,精神面貌也提升了。”河坪村支部書記高忠滿高興地說。
搬遷一時,居住一輩子。只有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跟上了,歸屬感和認同感增強了,搬遷群眾才安下心、穩得住。龍王鎮不斷完善安置社區公共設施,便民服務中心、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養育未來中心、標準化衛生室、文化廣場、公共衛生間等一應俱全,“六小服務”方便快捷,搬遷群眾過上“小區”式的生活。
該鎮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就近吸納黨員干部、人大代表、鄉賢群體和駐村力量,組建常態化志愿服務隊伍,免費為群眾提供水電維修、政策咨詢、便民代辦等事項,特別是針對獨居老人和留守兒童,“一對一”落實志愿者開展“暖心幫扶”行動,保障“一老一小”的安居生活。從深山里搬到安置點的饒貴運、陳聲翠老兩口,村上考慮到其家庭勞動力因素,為他們落實了農村低保待遇,老人逢人便夸如今搬到樓房的生活。社區干部介紹,老人有時候還到田里種點小菜、撿些山貨,日子過得安逸又實在。
“在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上,我們堅持把黨建引領、穩崗就業和社區服務作為重中之重,積極探索創新,建立‘產業園區+社區工廠+公益崗位’收入保障體系,實行‘黨組織+志愿者+群眾’的管理服務模式,走出了一條讓搬遷群眾安居樂業的路子。”該鎮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