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陽軍
杜鵑聲聲啼,布谷催耕種。
往年的這個時候,寧陜縣龍王鎮東溝村村民田許成只能待在家里,一邊種地,一邊照顧殘疾的妻子和年幼的孫子。顧家、打工,總是很難兼顧,他只能暗自興嘆。
然而這個春天,村里建立了鮮食玉米種植基地,號召大家改種鮮食玉米,即采即賣,村里還給他安排了公益性崗位,每月有固定收入,這讓田許成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
東溝村屬于典型的山陵地帶,土地資源貧瘠、產業單一,土地利用率低,種植效益不高,發展后勁不足。
為改變現狀,近年來東溝村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引導農民由傳統種植模式向科學高效農業轉變,引進市場主體,推行“訂單化”農業生產,在企業的帶動下舉全村之力發展天麻和鮮食玉米兩項產業。閑置資源得到盤活,山林經濟煥發活力,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取得明顯成效。
有了產業支撐,一些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就有了一條“家門口的增收路”,田許成便是受益者之一。
而在前幾年,田許成家還是條件很差的貧困戶。妻子為一級殘疾,沒有勞動能力,兒子老實巴交,也是輕度殘疾。田許成無法外出務工,找不到掙錢門路,還要帶著幼小的孫子,日子過得緊巴巴。
“以前辛辛苦苦種植的玉米,除開種子、化肥之外,收入微薄,收成時要是再趕上野豬折騰,基本上就白種了。去年村里讓試種鮮食玉米,我也參與了,不到一畝地就賣了2400多塊錢,忙是忙點,可收入高啊,干活都有勁頭!”田許成放下手中的鋤頭,高興地說,“今年,我又和公司簽訂了收購合同,只要肯努力,好日子還在后頭。”
“傳統種植效益低,賣不上價,加上管理粗放、技術落后,從種到賣其實賺不了多少錢。在2020年我鎮就與寧陜縣濱海科技有限公司簽訂訂單收購合同,解決了種植戶的后顧之憂,極大提升了利潤空間,增加了農民收入。”龍王鎮鎮長曾科介紹,種植鮮食玉米不僅能提升耕地產能、保證糧食收益,而且市場“錢”景廣闊,下一步鎮上還將完善“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機制,發展農戶想搞、又能保證收益的產業,帶動農戶在產業鏈上增收。
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生活,到“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好日子,如今田許成搬進了田壩安置社區,住上寬敞的大房子,日子過得有滋有味,57歲的他走起路來腳下生風。看得出,脫貧后他對未來的美好生活更加充滿希望。
這只是龍王鎮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產業的一個縮影。在龍王鎮的每一處角落,都能看到群眾脫貧摘帽后的嶄新生活和振興產業。全鎮建成林下生態種養園區3個、天麻有性繁殖基地2個、鮮食玉米區域連片化種植基地2處,正在籌建林麝養殖基地1個。除此之外還開辦社區工廠2個,就近解決群眾就業問題。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一直激勵著龍王鎮干部和群眾奮斗的熱情。龍王鎮黨委書記王鵬介紹,像東溝村一樣因地制宜發展山林特色產業、為脫貧戶找準增收路子已經成為各村共識。“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端穩‘飯碗’”,王鵬表示,接下來龍王鎮將深入推進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根據各村實際發展“抱團”產業,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幫助農民找到更加穩定的致富門路,讓鄉親們感受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
眼下,在這萬物競發的大好春光里,龍王鎮各村的田間地頭、種養基地和產業園區,到處都有脫貧戶忙碌的身影。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嶄新畫卷,正在這片土地上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