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韓建樂 李兵
穿行在蓮花村,沿河兩岸的密植桑園整整齊齊,產業園區建設如火如荼,群眾和干部“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場面隨處可見,一派生機勃勃景象。
近年來,寧陜縣龍王鎮蓮花村立足村情實際,把發展產業作為推動脫貧的有力抓手,大力發展蠶桑、中蜂、林下種養、特色藥材,幫助貧困群眾“吃上產業飯”,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
蓮花村地處寧陜南大門,全村總人口211戶60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14戶310人,村民主要收入以種養殖和外出務工為主。作為傳統農業村,如何寫好產業增收這篇大文章,成為擺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面前的重要課題。
“雖然我們村上土地分散、可耕種土地面積有限,但我們有自己的林地資源,最重要的就是要規劃好、走長遠發展路子。”村黨支部書記劉自知說。“我們要走出去把先進經驗做法帶回來,用好的經驗推動產業發展。”
他帶領村兩委干部先后到石泉學習蠶桑經驗、到平利考察葛根種植、到恒口示范區考察家禽養殖,此后帶領村班子對全村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優化,確定“一二三四”產業發展模式,規劃了“沿河平地種桑、坡地種植藥材、門前保證口糧、林下發展養殖”產業布局。
據龍王鎮人大主席、蓮花村駐村工作隊負責人介紹,“一”就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這條主線,“二”是“突出園區引領和產品打造”兩個目標,“三”是依托“三變”改革,“四”是構建“興桑養蠶、中蜂養殖、林下種養、特色藥材”四項產業。
“養蠶雖然辛苦,但投資小、周期短、見效快,只要人勤快,不愁掙不到錢。”全村蠶桑產業培訓會上,貧困戶唐爾斌給參訓群眾介紹產業經驗時說。
為發展養蠶,唐爾斌把自己房前屋后和隔壁鄰舍的坡地整理出來,發展了近10畝密植桑園,每年養蠶10張以上,還試養了3張種蠶,僅養蠶一項年收入就達2萬元以上,2019年被推薦為全縣脫貧標兵。
為發揮群眾在產業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蓮花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在長效機制方面作了大膽探索。駐村工作隊牽頭制定全村產業建設獎勵激勵辦法,村黨支部利用開展新民風建設之機,大張旗鼓宣傳和獎勵產業對象,對發展產業成效明顯、帶動力強的農戶,道德評議中給予加分、金融扶持上大力扶持、實物幫扶上重點傾斜、消費扶貧上優先幫扶,“四駕馬車”齊驅,樹立起了鮮明導向。
蓮花村還將撬動幫扶單位資源和力量作為脫貧攻堅有力抓手,把村集體與幫扶單位和駐村干部擰成一股繩,集中力量打好“攻堅戰”。西安文理學院作為省級幫扶單位,從2016年開始,無償給村集體提供從浙江引進的優質桑苗累計17.4萬株,購買蠶種290張免費給群眾發放,支持村集體發展蠶桑產業。捐贈中蜂260箱,作為蓮花村村集體資產自主運營。
據統計,僅2016年以來,西安文理學院直接幫扶蓮花村累計70.37萬元,其中產業幫扶60.1萬元。真金白銀的幫扶投入,換來了產業發展的蓬勃興起,蓮花村陸續完成舊桑改造400余畝,現有桑園全部改造成了密植桑園。作為縣級幫扶單位的寧陜縣養老經辦中心,在人少經費緊張情況下,先后爭取項目維修產業橋保障農戶勞作出行,動員機關干部捐款扶持葛根種植,給貧困戶購買仔豬、雞苗、籽種、化肥等,在消費扶貧上做好文章,通過各種渠道促進群眾產業增收,每年脫貧幫扶資金5萬元以上。
在產業規劃指引下,通過各級幫扶單位和自身努力,蓮花村產業呈現因地制宜、多點開花局面。至2020年10月,全村完成密植桑園改造400余畝,年養蠶近400張;發展中蜂1500余箱,林下生態養鵝累計出欄5000余只,發展葛根、魔芋等藥材種植100余畝。2019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3202.27元,較2017年增長55.6%。目前,蓮花村兩委已委托專業規劃機構,著手制定鄉村振興產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