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志清 歐樹德 王文紅
脫貧攻堅戰以來,寧陜縣圍繞“林果、藥菌、有機種植、特色養殖”四大主導產業,堅持“三個結合優布局、三個覆蓋強信心、三個提升要效益”的產業扶貧之路,帶動群眾增收脫貧。
用心“三個結合”,優化產業布局
結合縣情實際,合理調整產業布局。在經過實地調查和反復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寧陜縣2017-2020年產業精準扶貧實施方案》,緊緊圍繞林果、藥菌、特色養殖、有機種植四大主導產業,堅持走現代循環農業發展之路,注重產業發展長短結合、優勢互補,全縣確定了城郊三產融合區、皇冠農業田園綜合體、蒲河高效種養帶、洵河流域有機藥果帶、池河流域生態蠶桑、魔芋帶5大產業板塊建設。
結合群眾意愿,選定優勢特色項目。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對大多數群眾接受程度高的天麻,豬苓等種植項目,具有一定歷史和產業基礎的板栗、核桃、食用菌項目及近年來興起的林麝養殖,中蜂養殖等特色項目進行優先獎勵和扶持,實現了群眾想發展什么就規劃什么產業。
結合全域旅游,實現產業與旅游的建設融合。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筒車灣鎮七里村2016年以來栽種160畝桃樹、櫻桃樹,流轉土地100畝建成油用牡丹園,抓好現有800畝板栗園的綜合科管,基本形成山上板栗、山下桃樹牡丹的三大現代農業觀光園。華鑫上壩河有限公司在開發上壩河森林公園的同時,又在太山廟鎮胭脂村建藍莓基地,發展現代旅游觀光農業。
用好“三個覆蓋”,增強發展信心
針對群眾技術需求,整合技術力量組建產業脫貧技術服務110服務體系,實行科級領導包片、技術干部包村,深入鎮村田間地頭進行實地培訓和講解,技術服務實現全覆蓋。疫情期間,該縣采取召開鎮級產業現場會、村級產業技術培訓會、種養殖大戶院落會等小范圍的“三小會議”方式開展技術服務,并充分利用微信、i安康、中國農技推廣手機應用等方式開展遠程技術指導,促進產業發展。
針對群眾發展產業缺乏資金的問題,該縣建立了產業獎補和金融扶持政策,覆蓋全縣貧困群眾和經營主體,對貧困戶發展產業和農業經營主體產業基地建設、加工營銷能力建設、農產品品牌建設、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產業幫扶帶動等方面進行獎補,以獎代補提升全縣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2016年以來貧困戶到戶獎補11957戶次,獎補資金3940.47萬元。
針對農戶和企業對發展產業風險大的擔憂,該縣建立了農業產業保險機制。在開展森林保險、畜牧養殖業保險的基礎上,又將林麝、梅花鹿、魔芋、辣椒等納入風險補償范圍,并啟動了農作物風險補償工作,從而提高全縣產業發展抗風險能力,有力推進了產業發展。全縣建成市級魔芋繁育示范園4個,種植魔芋2.72萬畝,發展天麻8750畝、豬苓6570畝,藥材總面積34529畝。
用力“三個提升”,增加群眾收入
為提升產業質效,鞏固提升產業脫貧成果,該縣整合財政資金9650.79萬元,啟動119個“十百千”重點園區建設項目,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基礎設施及產業規模進行提質增效,農業產業帶動6079戶19094人脫貧。
為提升產業規模,2017年至2020年,該縣每年按照涉農整合資金不低于60%的比例投入到產業發展中,4年共投入7億余元用于全縣產業發展。培育了纖纖魔芋、綠寶有機大米、秦智核桃油、梨子園蜂蜜等一批龍頭企業,培育產業示范戶1000戶。
為提升群眾發展能力,該縣建立經營主體帶貧益貧機制,依法依規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為全縣71個村集體經濟組織6080戶貧困戶配股3648萬元,采取資產股份經營、企業帶動、村集體+合作社+龍頭企業聯動等模式,固定收益分紅。全縣88個經營主體共流轉農民耕地1.68萬畝,林地85萬畝,近2萬名農民轉變成“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