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志清 歐樹德 王文紅
“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幫扶下,我們一家五口2018年發展香菇3萬袋,凈收入6萬余元,當年順利脫貧。2020年,孩子們外出了,我和妻子在家發展香菇27000袋,目前收入6萬余元,這茬收完后預計收入能達到十二、三萬元,香菇成了我們青龍婭村致富大產業。”寧陜縣城關鎮青龍婭村脫貧戶董能志高興地說。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寧陜縣堅持抓產業就是抓脫貧理念,加強組織領導,安排資金扶持,建設產業基地,實行主體帶動,促進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將小香菇做成了大產業。2020年,全縣生產袋料食用菌1200萬袋,產值9800萬元,帶貧益貧2600余戶。
2007年,“寧陜香菇”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定,成為我市首個取得該認定的農產品。后因勞動力成本、市場價格等因素,食用菌產業逐漸萎縮。2018年下半年以來,為推進產業脫貧,該縣立足打造“寧陜香菇”品牌,成立食用菌產業發展領導機構,實行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分管領導靠前指揮、職能部門協調推進的機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印發相關實施方案,出臺產業獎扶政策,縣財政每年安排食用菌轉型發展專項資金300萬元,促進食用菌產業升級發展。
縣農業農村和水利部門本著“分類指導,突出重點,逐步推進”原則,組織開展立體種植、有機生產、林下栽培、儲藏加工、觀光體驗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依托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在西漢高速、關池路和210國道沿線人口密集區、生態旅游區、生態薄弱區先行推進“區域化布局、園區化制袋、分戶化栽培、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走企業盈利、農戶增收、互惠互利、共同發展路子,推行“公司+農戶”統一制袋、統一滅菌、統一接菌、統一銷售“四統一”集約化生產經營模式,全面提升食用菌集約化、生態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水平,發展壯大食用菌產業。
為做大做強做優食用菌產業,經充分調研論證,該縣決定在城關鎮打造香菇特色小鎮,2019年3月在青龍埡村啟動建設食用菌產業園區項目,推動香菇小鎮規模升級、技術升級、質量升級;通過“分戶經營、訂單回收、保底賺錢、穩定脫貧”形式助農增收,實現貧困戶“經營一個大棚,掌握一項技術、致富一個家庭”脫貧致富模式,全面解決農戶因原材料、技術、價格等問題不會種、不愿種、不敢種的問題。園區建設中,由縣扶貧開發公司統一管理資產,采取租賃方式由青龍菌業專業合作社和玉海菌業專業合作社經營使用。經營主體按照園區+合作社+貧困戶運營模式,輻射帶動城關鎮青龍埡村、賈營村、旬陽壩村、獅子壩村及周邊太山廟鎮、龍王鎮、皇冠鎮等七個村發展袋料食用菌。2019年發展100萬袋,實現產值800余萬元,實現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見效目標;2020年發展食用菌袋料220萬袋,其中反季節菇100萬袋,實現了一年種兩季目標,產值2000萬元。園區輻射帶動就業221戶,其中貧困戶150戶,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該縣還成立電子商務運營平臺,發展電商13家,對當年線上銷售食用菌的給予3%銷售額獎補,出口的給予5%出口額獎補,實現“寧陜香菇、黑木耳等”等特色農產品網絡營銷,“天華山”食用菌獲省級著名商標,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寧陜香菇也取得農產品出口許可證,食用菌產品銷售業務延伸到國內外多個城市。
目前,全縣80%的農戶都熟練掌握了食用菌栽培技術,共有菌種場4個,提供原材料銷售、技術服務、產品定點收購等配套服務,有發展食用菌現代農業省級園區1個,龍頭企業1個,專業合作社9個,專業村10個。